2021年2月,广东印发《广东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我市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三个关键环节,全力推动“无废城市”长效机制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以建筑垃圾为例,2021年我市建筑垃圾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但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设计产能仅为约2000万吨/年,尚有缺口500万吨/年。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处理处置能力结构性失衡,给“无废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巨大障碍,亟需尽快解决。目前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设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影响资源回收效果。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准入门槛低,普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量采取人工拆解方法,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其回收拆解过程比较简单粗暴,导致回收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再生资源的价值,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管理水平较低,行业隐患较多。
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会进行露天拆解、占道经营,扰民并影响市容市貌;同时,回收的材料中包含易燃易爆物,不规范存储、堆放还会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再次,部分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不足,在拆解、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废液、废渣等,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产业回收体系不完整,低附加值资源回收成本高。
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分类复杂,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回收、分拣、储存、运输、拆解、加工、再利用等,不同产品的回收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传统高附加值的再生资源,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废玻璃、废纺织品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受到回收成本高、再利用价值低和再利用水平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仍缺少完整的回收体系设计,不利于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
4.企业经营用地落实受限,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部分区域再生资源生产经营用地规划不足,缺乏大块地皮用于建设大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循环利用基地。大多数回收分拣、拆解场地为临时租用土地,衍生了很多小作坊式的拆解企业,不利于规模化发展。
建议1、逐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补充说明: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逐步构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回收体系。政府以资金补贴等形式引导企业发展,并考虑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构建起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回收利用基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网络。逐步建立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回收网络、现代回收方式、良好的分拣与处理、规范化管理的回收体系。三是推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探索上游分类、中游运输、下游处理的系统工程。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机制运行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企业或公共场所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两网衔接”。
建议2、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
补充说明:一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整合。依托龙头企业整合回收网点,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提升技术装备,优化产品结构,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竞争力。二是推动生产端向原料端逐步延伸。引导大型企业积极向下游加工制造领域延伸,扩大产业链,实现跨界转型,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建议3、强化技术应用,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
补充说明:一是推动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通过二维码等跟踪产品流向,整合物流资源,梳理回收渠道,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完善回收体系。二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强化再生资源回收、转移、存储等全过程监督管理,避免发生偷运、偷排及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