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78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教育局:
《关于增加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提案》(第20240278号)已收悉,经研究,市残联就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2014年9月,东莞市残联直属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全市6-18岁中重度智力障碍、脑性瘫痪、孤独症等特殊儿童少年提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等服务,现有在校学生403人。近年来,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日益增长,学校受到建设基础薄弱、规模小等问题制约,学生学位、寄宿床位供给方面持续紧张,学校积极研究采取各种对策措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需要。
一、内部挖潜缓解学校资源紧缺
(一)增加班额和招生人数。2023年秋季学期,学校实际招生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增加10%。一方面,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孤独症儿童少年学位需求,学校通过内部调整教学部门班级数量分配,共增加孤独症班级1个共13名学生;另一方面,增加班额,将“每班学生8-10人”的特殊小学班额标准增加到每班平均12人,部分班级已达19人。
(二)逐步增加寄宿床位。学校现仅有寄宿床位90张,为有效解决偏远镇街特殊学生上学接送难题,学校正研究讨论通过调整布局、整合陪读学生午休床位等措施逐步增加寄宿床位,预计2024学年寄宿床位总数可达到115张。
(三)组织实施联合招生。由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学校会同市内其他特殊学校建立特殊教育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对经评估符合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优先推荐进入普校随班就学,此举有效保障更多中重度的残疾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着力推动特殊教育学位合理安置。
二、谋划推进学校新校区建设
学校现位于东莞市康复教育基地内,与市特殊幼儿中心、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等单位共用楼宇和公共场地,且未规划建设室外运动场地。因此,生均用地、建筑面积和体育运动场地等均不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有关要求。2020年以来,在市残联党组的统筹和指导下,先后提出原址扩建和异地新建等解决思路,并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学校新校区建设也被纳入“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项目计划。2023年4月10日,吕成蹊市长召开市政府工作会议,黎军副市长、张志云副秘书长及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残联、市大学筹建办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上提出,“支持租用或收购民办学校等闲置物业的方式,按照国家标准升级改造满足特殊教育学位需求”。随着省、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先后出台,在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伟贤的牵头组织下,学校继续广拓思路,寻找资源,配合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征地等相关工作,以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详细了解其他省、市解决特殊教育学位紧缺问题和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加快推进学校新校区建设,助推全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组织融合教育专题培训。2021年,市残联会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正式启动“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2021-2023年)”,培育33所普通幼儿园成为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开展融合教育实践,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街)全覆盖。2021-2023年,分别落实105、127、141名特殊儿童在推广园接受学前融合教育。同时,会同市教育局面向全市33个镇街(园区)幼儿园教师、教管中心幼教专干和康复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三年来,共举办12场种子教师培训班,共培训2534人;举办6场中级课程培训班,共培训245人;举办1场高级课程培训班,共培训145人;举办1场管理人员培训班,共培训103人,通过培育建立“四个支持体系”,为全市学前融合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二)实施融合教育专业指导。随着近年来我市融合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在市教育局、市残联和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统筹指导下,学校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康复教育人才资源共享,深度参与全市特殊教育专业指导工作。目前,共有9人入选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选派了27名优秀的一线教师、康复治疗师参与了全市普通中小学特教班和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提供随班就读课程制定、转介安置、教育咨询等支持服务,促进学校向优质资源学校转变,以点带面辐射全市,共同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的康复教育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学校教师在国家、省、市多项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在国家、省级期刊中发表论文30余篇,课题立项40余项,先后成长为省市特级教师、特殊优秀教师、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20余人。
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
2024年5月15日
办理单位: 教育局,市残联,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