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增长因素,夜间经济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还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增加社会就业、提升本市居民的幸福感。
  近年来,市经济从过去单一形态发展到如今囊括餐饮、旅游、购物、文娱等各领域的夜间经济模式。东莞夜间消费规模占比约49.83%,同比增长13.62%,指数高达1175.3,在全省位列第3,但与成都、长沙等城市“夜间经济”规模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目前来看,在发展夜经济、打造烟火气上,对比其他一线城市,我市还存在一些不足:
  1、规模与多样性不够丰富。目前来看,东莞夜经济模式过于单一,主要还是轻餐饮为主、只有烟火气,缺乏多样性。没有充分发掘文化和历史资源,结合现代消费需求,打造各类文化娱乐、餐饮和购物场所。
  2、安全与交通配套不够成熟。在部分镇街、夜经济变成无人管理的小摊经济,无证经营和夜间治安问题常有发生,而且夜间公共交通交通不便或停车难的问题明显。
  3、品牌与特色缺乏,文化创意不足。东莞夜经济目前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和独特卖点,也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意活动或文化演出。
  4、政策支持不足,创新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镇街对夜经济及认识不足,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存在短板。加上单纯的“烟火摊”经济难以持续吸引游客,缺乏新鲜感。

  东江作为东莞的母亲河,横跨莞城、万江、石龙、石碣、石排、企石、桥头等多个镇街,东江沿岸碧道文化为发展夜经济提供的理想条件。其壮丽的夜景,灯光倒映水面,为夜间消费创造迷人景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夜间文化活动提供素材,历史古迹和传统工艺可用于主题活动;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方便周边居民外出消费;建议相关部门完全充分利用东江沿岸有利条件,把该区域打造成夜经济生活消费带,推动当地经济繁荣发展。


 建议1、丰富业态供给,培育夜间经济服务消费新亮点。
    补充说明: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引入市场化手段,供给端发力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增加东江沿岸夜秀、夜游、夜演、夜读等迎合且引领群众消费方向的夜经济项目供给,打造一批常态化、特色化的“夜东江”特色体验活动。每年特定时段打造“夜东江节”,联动“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等多种业态,串联东江沿岸重点地标,塑造东莞夜间消费节庆IP。同时在东江重点区域试行娱乐场所通宵营业,增加夜间消费供给。加强东江沿岸规划引导,打造地标性场所。依托本市夜经济商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优化完善东江沿岸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东江沿岸夜间经济地标从点、线发展向块、圈、带状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依托东江文化、沿岸各镇美食,塑造大型夜间消费活动IP;打造“一镇一主题”的特色夜生活东江沿岸街区;结合东江和东江沿岸各镇街历史文化遗存开发,打造“东江夜经济活力带”;结合沿岸历史文化名镇、产业特色小镇、特色美食等打造商文旅美食融合的夜间经济特色沿江带。
    建议2、加大宣传,扩大过夜游客在东江夜间的消费
    补充说明:加大对东江夜间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特别是加大新媒体的宣传,比如,借助美团、抖音、快手、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加大东江沿岸特色游玩宣传推广的力度,设计精华路线套餐,让不熟悉东江沿岸的游客能方便体验东江沿岸的景点、住宿、美食,推出折扣优惠或抢票活动,扩大市内外游客在东江沿岸的夜间消费。同时鼓励本地消费者、商家在互联网平台对东江沿岸夜经济消费场景进行短视频宣传。借助“互联网+生活服务”模式,进一步挖掘夜间消费潜力。建议东莞市政府和各镇街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抖音、美团等生活服务平台优势,利用必吃、必逛、必住、必玩榜的线上曝光,提升东江沿岸商户夜间经营能力和营业能力,激发线上夜生活消费活力,形成线上线下夜间经济融合互动、双向繁荣的局面。
    建议3、三、加强夜间经济配套保障,优化夜间营商环境。
    补充说明:加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程度,提升城市夜间管理水平。在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进一步完善东莞东江沿岸各镇的交通、安保、食品安全、消防等配套管理措施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夜间经济的开展;建立节假日人员疏散方案和路线设计,加强警力配置,确保夜间安全;开通夜间公交线路,进一步提升城市夜间管理水平;畅通24小时旅游咨询投诉热线处理机制,共同营造东江安全、放心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大力推进东江沿岸夜间消费商圈公共配给。加大公共空间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夜间标识指引、街景打造、休闲设施、装饰照明、环卫设施、公共Wi-Fi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商圈和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开展促消费活动等繁荣夜间经济的相关措施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东江沿岸各镇街政府结合实际,支持一批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编制东江沿岸夜间消费指南。发布东江夜游地图,线上线下联动对东江夜间经济进行宣传和推广,向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经济项目和活动信息,便于夜间消费,提升“夜之东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案者: 郑俊彦,卢丹玲

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我局形成答复,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代表取得联系,确保答复让委员满意。(市自然资源局)

办理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商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