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东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前二十几年工业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工业污染。工业的繁荣必然带来地区人口的猛增,而由于管网的缺乏和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使得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内河涌中。河涌水质污染严重,发黑发臭,散发难闻气味,滋生大量蚊虫,多数河流成为劣Ⅳ类或更差水体,河涌水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制约东莞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
近年来,我市已充分认识到牺牲环境的代价,于2003年启动第一批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至2010年37家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基本建成投用,总污水处理量达到250万吨/日,但与东莞市日供水量400多万吨比较,污水收集处理率仅60%左右,大量污水仍然直接排入河涌,虽然我市已开始启动中心涌、石马河、茅洲河等区域整治,但各项目进展较慢,如中心涌整治项目中石碣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配套管网工程是“挂影洲围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环节,也是将中心涌打造成“清水河、安全河、景观河”的第一步,工程由东莞市水务投资集团负责融资、建设和运营,但该项目自2012年底启动至今仍未开展施工。对此,民革东莞市委会联合石碣镇政协小组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项目审批流程复杂,环节较多,且周期较长,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个部门,使项目从启动建设至今已近一年,仍未完成各种审批事项。
(二)根据市政府工作会议纪要,已明确将石龙镇旧城区污水纳入石碣镇截污主干管网收集范围,但目前水量分配、建设投资分摊方案仍未最终落实。
(三)项目地质条件差,拆迁工作数量多、难度大。根据地质报告反应,施工地点范围内地质较差、土质松散、地下水位高,不利于污水厂池体和截污管网的施工。同时,截污管网施工涉及大量的拆迁,尤其是石碣与高埗交界的冼沙村地段。
办 法:
为推动石碣沙腰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截污管网工程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我们建议:
一、重点支持,简化手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属于具有极大环境效益的民生项目,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虽然目前全东莞重点项目较多,但污水治理项目迫在眉睫,直接关系子孙万代,市委市政府应该提高污水处理项目的重视程度,从规划、土地、资金等全方位进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法简化此类项目的审批环节,将其纳入审批绿色通道,考虑在手续不能全部具备的情况下实行备案监管,有效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二、完善次支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仅60%左右,远低于《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各街镇2013年达到80%的要求,个别镇还低于50%。建议在污水厂扩建的同时补充和完善配套管网的规划,确保完成我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三、污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需同步进行。在扩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截污管网要同时施工、同时通水,确实发挥管网收集污水功能和处理厂处理负荷,避免出现类似一期工程管网施工与污水处理厂不配套而造成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迟迟不能通水运行的状况。
四、尽快落实水量分配方案。建议由市水务局牵头协调石碣石龙两镇,按照市政府会议纪要精神,尽快确定水量分配、建设投资分摊方案。
五、加快拆迁工作。建议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牵头相关镇街协调解决有关征地拆迁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向周边居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截污管网沿线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