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莞全市有湿地公园24个,市民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风气逐渐兴起。经调研,发现部分湿地公园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一是造成财政较大负担。湿地公园投资较大且维护费用较高,其产出与投入不相称。二是湿地公园自身可持续发展存在隐忧。长期依赖财政运行,对其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风险。三是未能较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开发规划有待完善,商业运营不足,文旅方式单一,配套设施和服务不足,特色不够突出,存在如厕难、购物难、遮阳难等。四是未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地集体和村(社区)居民虽毗邻湿地公园,但因此经济受益不多。
  为此,建议:加强综合性文旅开发运营,结合本土人文和地理特色,以“湿地公园+乡村旅游+科普研学”的路径,打造具有莞邑特色的区域标志性乡村振兴文旅品牌,丰富当地文化休闲生活,拉动消费经济,帮助当地就业,同时也减轻疫情之后的财政负担,保证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财政输血”到“自我造血”,再到“反哺财政”,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建议1、统筹推进发展规划,形成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

    补充说明:1.加强全市统筹。由文旅主管部门参与主持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各镇指导,市镇加强协作,形成差异化的特色发展路径。2.加强全镇统筹。镇里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运营开发的整体协作。
    建议2、突出特色区域布阵,促进集市消费和夜市消费
    补充说明:1.做好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经营区域,突出功能特色不同风景。2.鼓励集市经济。在环保措施前提下,设置流动摊位滩区。扶持当地特色小吃和其他消费品,促进集市消费和夜市消费。鼓励创业和消费,从总体收益考虑,让利于民,让租金标准、税收、停车费维持合理水平甚或采取优惠政策。
    建议3、推行“湿地公园+乡村”系统开发,促进共赢发展
    补充说明:以湿地公园核心区重点打造的前提下,将附近自然村围绕不同定位引入个性化产业项目,丰富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活动范围,如可分别定位水上运动(龙舟、游艇等)、亲子游(儿童乐园、丛林越野等)、农耕文化(瓜果、花卉、稻田、莞草等)、特色民宿等,形成景村一体化的乡村全域振兴路径。
    建议4、挖掘本土文化推动科普研学,打造人文和科普教育基地
    补充说明:1.建立各类研学基地。人文方面,可挖掘本土光彩人物和事件、风土民俗,打造本土人文宣传栏、展览馆。科普方面,可建立集科普、宣教、展示、解说为一体的基地。2.举办各类活动。开展研学活动,寓教于乐,吸引市民特别是亲子游、研学游。举办“湿地日”“爱鸟周”“龙舟展”“摄影比赛”等主题活动,成立生物教学基地,举办文化节,形成文旅招牌,建筑多角度宣传格局,让市民更多参与。
    建议5、盘活旅游开发和服务资源,提升湿地公园运营水平
    补充说明:1.加强运营。以国资(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引入商业运营团队,加速引入各项产业项目,将湿地公园打造为当地乡村振兴示范点。2.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解决游客停车难、如厕难,明晰景区指引,丰富游览线路,为残疾老病等提供帮助,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及时处理消费维权,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加强招商引资、康乐研学及消费维权等方面服务,提升运营品质。3.加强宣传推介。加强与旅行社合作,纳入线路推荐。借助新媒体提升口碑。
    建议6、吸纳村民参与运营服务,帮助解决当地就业
    补充说明:湿地公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服务工作,优先招纳周边村(居)民,为当地村(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收益。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民革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东莞湿地公园综合文旅开发运营的建议》(第20240255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东莞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东莞市地处珠江出海口,境内河涌纵横,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湿地资源极为丰富,这些湿地资源是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本。建设湿地公园是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既有利于调动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2001年,我市开始试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2013年,在生态园正式建成第一个湿地公园(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国家住建部认定为珠三角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目前,已建立湿地公园24个,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3个,镇级20个,主要分布在麻涌、松山湖、谢岗等16个镇街(园区),以库塘、河流等人工湿地类型为主。
  二、湿地公园运营发展的困境分析
  东莞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大多以村集体用地为主,运营单位也是以当地村委会或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为主,少部分由社会企业负责运营,投资方面以镇财政、村投资为主,也有少量由社会资本投资,市财政按《东莞市湿地公园建设财政补助实施方案》给予补助。就运营状况分析,由镇村部门为运营单位的湿地公园以公益性为主,仅有维护缺乏产出,一直处于只投入零产出的状态,如三角湖湿地公园、蔡白湿地公园等,以社会企业作为运营单位的,通过植入商业运营元素,一般处于盈利状态,如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龙湾湿地公园等。
  三、关于加强湿地公园综合文旅开发运营的工作成效
  (一)强化旅游规划、丰富旅游业态
  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印发了《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包括“休闲商都”旅游产品在内的全域旅游产品供给重点项目,即实施森林公园分类提升工程,推进银瓶山、大岭山、大屏嶂、黄牛埔、水濂山等森林公园以及同沙生态公园、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佛灵湖生态公园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制定《关于打造“写意东莞”品牌的工作方案》,根据城乡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特点,提出城市休闲中心区、岭南古村落文化体验区、水乡风情休闲区、滨海历史文化旅游区、森林生态度假区“一心四区”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资源,开展龙舟、赛艇、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同时,以公园为主,大力引进俱乐部或企业开展水上运动,如麻涌镇将依托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龙舟赛事活动,打造桨板及其他水上运动项目,促进体育+旅游的有机结合;引导鼓励镇街因地制宜,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民宿,目前,我市共有6家民宿已完成备案登记(茶山镇的隐香古苑、寮步镇的民之墅、南城街道的村上村宿、东城街道的栖心民宿、石排镇的东江·inn民宿、望牛墩镇的望汐坊·栖汐美舍)。
  (二)加大宣传推介、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举办各类文旅活动、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借助媒体、推介会、展会等渠道对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开展“写意东莞·十大生态公园”评选,鼓励市民游客到生态公园游玩,参与评选投票,其中,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清湖湿地公园、穗丰年湿地公园、燕岭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榜上有名;邀请摄影家协会会员单位到生态公园进行取景拍摄,举办写意东莞摄影展;举办以“龙腾湾区·潮流东莞”为主题的2024年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组织旅行社开展一系列龙舟体验游活动,并挖掘整合含湿地公园在内的特色景区景点、研学基地、民宿、美食、酒店等资源,推出水乡游、研学游、休闲游等主题龙舟体验团。
  为进一步提高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A级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景区配套,全面提升景区品质,不定期对景区开展检查指导工作,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督促、引导景区提升各类设施设备,加强服务品质建设。2023年,华阳湖湿地公园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我市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和服务建设提供参考模板。
  (三)发挥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带动经济效益
  近年来,东莞市将湿地公园的建设运营纳入市“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体系中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湿地公园建设,发挥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企石镇近年来累计投入约24亿元,开展城市品质升级,打造了包含东江万里碧道、虾公山森林公园、东清湖市级湿地公园在内的多个生态项目,城乡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桥头镇在莲湖湿地公园累计举办十八届桥头荷花节,建设“荷花文旅产业园”,并以湿地公园为平台打造文学奖、音乐专辑、舞台剧等多个文化衍生品,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响了“中国荷花小镇”的品牌;如经济欠发达的谢岗镇凭借优美的湿地生态环境,打造谢岗银山市级湿地公园,吸引投资规模达600亿的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落户,成为东莞单体投资额最大项目,预计粤海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大大提高谢岗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使谢岗镇有望跻身一类镇行列。如麻涌镇、万江街道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龙湾湿地公园,通过湿地公园经营权的出让,给当地财政带来每年超百万的特许经营权转让费收入,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促进周边土地增值。
  (四)积极开展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活动,发挥良好生态效益
  近年来,全市各自然教育机构通过实地探索、入校园宣讲、进社区服务等模式,共开展以“探秘森林风险 守护绿美家园”、“彩绘森林”、“保护环境、‘植’等你来”等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1090多场,受众8.94万余人,活动寓科普和趣味于一体,营造共建绿美广东氛围,助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
  2024年,我们将继续开展自然教育“千万计划”,将自然教育工作拓展到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绿美典型村,计划组织自然教育活动1000场次以上,力争受众超10万人次,开展不少于5期市级自然教育导师培训,真正实现自然教育机构价值提升和助推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更上一台阶的双赢局面。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结合东莞市湿地公园建设运营所存在的问题,市林业局将协同各相关镇街及公园管理单位,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高水平开展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工作
  深化开展湿地公园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各湿地公园现状,形成湿地公园保护台账,为科学管理和利用提供准确依据。加强对湿地公园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初步设计的审查力度,强化总规对公园建设的约束和引领作用,并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接好属地镇街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进一步挖掘公园内部及周边可以利用的地块,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的优质生态环境、风景资源等条件,落实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及旅游项目用地的各项指标,调动湿地公园资源优势,助力周边镇街经济、生态、文化方面的建设。
  (二)加强整合湿地公园文旅资源工作
  深入挖掘生态资源特色,进一步开发湿地公园价值,丰富资源产品供给,实现生态资源转化。如依托生态公园资源,继续探索开展休闲旅游、水上运动等活动;整合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串联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推出生态旅游线路攻略,依托新媒体宣传推广;持续推出多项“体育+文化+旅游”龙舟主题活动,邀请市民游客“游龙舟·进莞来”,深度体验岭南水乡田园生活风光;实施旅游景区服务一体化项目,组织景区明查暗访工作,开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和复核工作,推动华阳湖湿地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东莞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运营
  探索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允许社会资本在符合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适合湿地公园特点的商业项目,如生态旅游、观鸟活动、自然教育等。具体可以通过出让湿地公园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补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不足,社会企业可从门票、旅游设施、特色商品出售等途径获取回报,通过专业的营销策略提高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鼓励当地村社区村民参与湿地公园的经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村社区对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四)科学运用湿地资源,释放湿地公园土地活力
  加强湿地公园管理,通过科学管理运营手段,盘活土地资源,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释放湿地公园土地活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林业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林业局
 2024年6月24日


办理单位: 林业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