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多年来,园区经济始终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市已形成汽车电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共有各类产业园区众多。园区集聚了大量制造业企业,园区产值占我市GDP的比重较大。但是,园区发展中存的环境管理滞后、能耗较高、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与新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制约了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也增加了园区入驻企业的环境治理和运营成本。


 建议1、加强产业园区资源节约利用
    补充说明:建议从完善资源统计制度入手,建立园区资源消耗核算体系,落实资源节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开展园区资源消耗总量控制行动,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建立园区内企业废弃物交换平台和能源互联共享系统,大力发展园区内部的再生能源应用,推进园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源综合利用。
    建议2、鼓励产业园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补充说明:建议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力量,广泛吸纳园区内相关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成立园区低碳技术联盟,明确低碳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研发。同时,成立专门的低碳技术转化基金,对研发的低碳技术成果给予应用示范支持,推动技术向园区内企业的广泛应用,目前应出台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鼓励工业园区应用成熟的屋顶光伏发电技术、玻璃幕墙光伏发电技术、工业园区光储微电网技术,使绿色低碳技术在工业园区真正落地生根。


提案者: 叶俊豪,孙博文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54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叶俊豪政协委员、孙博文政协委员:
  第20240254号提案(《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我局已收悉。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等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为方向,以加快提升工业能效水平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离不开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我局为承办单位,根据提案中关于产业园区资源节约利用、产业园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的建议,结合当前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资源节约利用”的建议
  一是强化监督考核。我市积极开展“十四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辖区加强激励,对工作不力的镇街、园区加强督促指导,考核结果列入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能耗双控考核措施,增加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考核权重,加大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力度,统筹全市目标完成进展、经济形势及跨周期因素,优化考核频次。同时,我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把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减排工作责任。适时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工程实施情况调度与评估,对进展滞后地区进行预警约谈,以工作实绩检验落实力度。
  二是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我市多部门协作,共同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严格执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用能单位按国标要求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升级改造智慧能源平台,推广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力争将重点用能单位纳入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探索推进能耗在线监测,力争实现生产车间能耗数据展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我市探索打造生产设备级数据展示示范项目,深入推进数据整合和分析应用。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确保能够实时监控工业园区的污染情况。
  三是开展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我市以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集聚度高的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镇村工业园的治理与转型升级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同步推动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能源梯级利用,开展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为保障省级以上等大型工业园区正常运行,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电镀废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建设。预计到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市内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二)关于“鼓励产业园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的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双碳示范项目建设。我市为更好发挥新技术的优势,积极推动双碳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推动滨海湾新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银屏新区建设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推动滨海湾新区、银屏新区建设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提升园区供能效率。在此基础上,探索打造滨海湾新区国际低碳合作示范区,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突破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我们也鼓励发展零碳低碳绿色能源产业项目,在已有的园区内建设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发展的国际合作基地,探索净零碳能源供应模式,将低碳示范区打造成为新型低碳产业聚集区和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区。
  二是打造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为优化能源供应方式,推进高碳高耗能区域打造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制定差异化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造纸业等较高能耗产业聚集的区域减碳方案,我市致力于打造低碳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推进松山湖智慧能源生态系统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升级东莞松山湖智能电网示范区,打造集光伏、储能、智能微电网、电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一体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大力提升园区内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银屏新区、塘厦新兴产业基地、松山湖等高耗能区域打造3~5个低碳产业示范区,充分利用园区内屋顶、墙面及有条件地方布局光伏及储能设施,推广应用热电联产、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等集约供能方式,建成与电子信息制造业、造纸业等其他高耗能制造业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提升区域用能效率,多元化降低区域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三是推动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我市在推动省产业园、特色产业园认定方面持续发力,经省政府同意,石排专精特新产业园获批复认定为省产业园,定名“广东省东莞石排产业园”,同时我们也发动更多的镇街开展省级园区申报,组织召开申报经验交流座谈会,加强问题难点探讨,提出解决思路。为了优化升级厂房数据库平台,我市在正在开发手机端平台,现已基本开发完毕,进入测试环节。为了完善数据内容,我市就集体厂房、平台型园区厂房入库进行探讨,以优化厂房管理为主题对全市有关负责同志、企业代表进行培训。为保障现代化园区建设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我市印发了《东莞市现代化产业园区产业总体规划(2023-2027年)》,开展现代化产业园区及平台型园区调研,建立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指导镇街编制园区产业规划,持续推动产业空间对接。同时,我市也在强化新型产业空间监管服务,持续落实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工改M1等政策,放宽企业入驻审核,协助办理不动产权证,助力平台型园区提质增效。
  二、计划开展工作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采取弹性管理。基于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完善能耗双控指标设置及分解落实机制,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合理确定各镇街、园区能耗强度目标,动态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我市在企业层面,将强化标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设备和产品,制定、完善一批主要用能行业和领域的能效标准和耗能设备能效标准,不断提升准入门槛、存量优化要求,鼓励企业、园区转变生产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我市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为流域、城镇、园区、大型企业等提供定制化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推广“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等综合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企业、园区加入省搭建的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和项目对接平台,加快园区的低碳技术推广,进一步发展现代化产业园区。
  专此答复。谢谢您的建议,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双碳工作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更多宝贵的建议。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18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