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校以外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更好的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效能,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家长的迫切需求。
东莞市教育局2023年3月7日发布的《东莞市2022-2023学年各类学校基本情况总表》显示,全市幼儿教育在校生383717人,小学在校生83270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404016人,合计在校生:1620434人。经过大力发展,截至2023年底东莞市、镇街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已达到12个,全职教师有近350人,外聘教师1000多人,年总培训量超13万人次。但是,相比162万的在校生,覆盖率仍不足十分之一。且青少年宫呈现“中心密集-外围稀疏”的布局,家长接送孩子往往面临路途远、耗时长、停车不便等问题。
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全面性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学校+少年宫+社会组织+社区”校外教育模式,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将教育资源延伸至村社一线,为青少年提供最优质最普惠最均衡更便利的校外教育资源,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解决青少年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筑牢青少年成长15分钟服务圈。
建议1、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青少年活动提供便利
补充说明:建议出台政策,鼓励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青少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便利。
建议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补充说明:充分利用全市各类学校资源,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市区和镇街学校、公办和民办学校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尤其支持外来民工子弟较多、办学相对薄弱的学校,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校外教育。
建议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补充说明: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与市镇青少年宫合作建设“家门口的青少年宫”,政府予以相关补贴,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将教育资源延伸至村社一线,解决青少年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筑牢青少年成长15分钟服务圈。
建议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社会志愿者的力量
补充说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校外素养教育,通过充分挖掘社会志愿者力量,动员全市各青少年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退休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