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校以外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更好的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效能,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家长的迫切需求。
  东莞市教育局2023年3月7日发布的《东莞市2022-2023学年各类学校基本情况总表》显示,全市幼儿教育在校生383717人,小学在校生83270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404016人,合计在校生:1620434人。经过大力发展,截至2023年底东莞市、镇街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已达到12个,全职教师有近350人,外聘教师1000多人,年总培训量超13万人次。但是,相比162万的在校生,覆盖率仍不足十分之一。且青少年宫呈现“中心密集-外围稀疏”的布局,家长接送孩子往往面临路途远、耗时长、停车不便等问题。
  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全面性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学校+少年宫+社会组织+社区”校外教育模式,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将教育资源延伸至村社一线,为青少年提供最优质最普惠最均衡更便利的校外教育资源,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解决青少年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筑牢青少年成长15分钟服务圈。


 建议1、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青少年活动提供便利
    补充说明:建议出台政策,鼓励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青少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便利。
    建议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补充说明:充分利用全市各类学校资源,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市区和镇街学校、公办和民办学校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尤其支持外来民工子弟较多、办学相对薄弱的学校,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校外教育。
    建议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补充说明: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与市镇青少年宫合作建设“家门口的青少年宫”,政府予以相关补贴,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将教育资源延伸至村社一线,解决青少年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筑牢青少年成长15分钟服务圈。
    建议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社会志愿者的力量
    补充说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校外素养教育,通过充分挖掘社会志愿者力量,动员全市各青少年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退休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服务。


提案者: 康传义

市教育局: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53号《关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家门口的青少年宫”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根据团市委职能,现就提案的有关问题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参与渠道机会
  开展2024年东莞市中学生暑期志愿服务成长营,面向在莞14周岁以上的在读中学生(含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招募营员,为其提供丰富多样、体验不一的志愿服务和公益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校外教育,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不断充实中学生志愿者队伍力量,拓展服务机会和参与途径。同时,通过购买保险、岗前培训、签订协议、时长记录、颁发证书、设置“副营长、营长助理”等形式,落实好相关支持保障,搭建中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平台,推动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凝聚青年力量,开展校外素养教育
  积极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开展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暑期托管班、社会实践体验、兴趣类培养等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有特长的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校外素养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积极落实市百千万指挥办“百千万·莞一夏”的工作部署要求,号召各级团组织积极配合市镇指挥办围绕“一老一小”开展青少年研学夏令营、心理课堂、安全健康教育等暑期公益服务和活动,全面发动志愿者、大学生突击队志愿者参与服务。截至7月31日,各级团组织共开展有关活动545场。
  三、设立专项赛道,培育志愿服务项目
  今年,依托“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平台,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专项赛”,以项目化带动专业化,推动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商业学校,打造了“六香桥梁计划”——中小学生课后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经贸小职匠——中小学生多元职业体验志愿服务项目、文艺订单1+N——中学生文艺志愿服务等一批以中学生为实施主体、专业服务特征明显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下来,一是大力培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定期联合举办全市中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进一发挥其展示交流、资源对接、扶持培育、专业引领的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和擦亮学生志愿服务品牌。
  二是持续开展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志愿者力量,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为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类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
  专此函达。
   
   

  共青团东莞市委员会 
2024年7月31日 

办理单位: 教育局,团市委,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