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国家从法律政策保障到公共服务供给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指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
有调查显示,由于青年择偶观念开放化、婚姻行为多元化以及生存压力大、结婚成本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导致青年初婚年龄持续推迟,结婚率下降与离婚率上升并存。由于育儿经济压力、时间和照料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原因,青年人的生育目的、意愿、行为等与“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的传统观念存在很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东莞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青年群体占比较大。近三年来,我市结婚登记人数虽逐年上升,但出生人口数却是逐年下降(2021年活产数96788人,2022年活产数91647人,2023年活产数86337人),青年生育意愿低迷。
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4年市政府1号文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势强市。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和人才支撑,让适婚适育的人敢婚敢育,建议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着手,缓解青年婚育压力,提振青年婚育信心,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建议1、倡导新型婚育文化,弘扬先进家庭文化。
补充说明:新型婚育文化的内涵包括适龄婚育、自主生育、优化生育、不提倡不婚不育和丁克文化。建议宣传部门加强对新型婚姻文化的宣传和倡导,宣传法定结婚年龄、宣传黄金生育阶段,宣传婚育政策以及尊重生育、性别平等、互敬互爱等的婚育习俗,鼓励适龄婚育青年把握用好结婚、生育最佳时机;建议各用人单位加强对适婚适育人群的引导,加强对青年婚育的支持,通过家庭生活、社会倡导,让其认识到低生育时代的生育行为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婚育本身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培育“多子女”家庭观,通过新闻宣传、全媒体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多子女家庭的好处,激发对多子女家庭的向往。同时,建议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宣传,弘扬优秀“家文化”,讲好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和谐家庭故事。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对婚育行为有着正向激励作用,通过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文明家庭建设活动等,培树宣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家庭典型,大力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以良好的家庭文化促进家庭和睦、人口均衡发展。
建议2、落实政策、强化供给,增强婚育幸福感受。
补充说明:积极为适婚适育人群提供政策帮助支持,全面落实东莞市《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生育奖励假等制度,保障职工生育休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人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等,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要进一步丰富婚育服务供给,通过开展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加强青年之间的友好交流;通过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制定托育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培育托育专业人才等,满足不同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消除年轻人对婚育的焦虑、恐惧。同时,针对女性婚育后的现实处境,制定更多友好政策,在灵活工作时间、托育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充分保障女性就业和发展权益,缓解其面对婚育时产生的压力。
建议3、强化婚姻家庭辅导,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补充说明:一方面推动婚育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通过开设婚姻家庭课堂、开展婚姻辅导讲座等,帮助年轻人了解恋爱和婚姻的责任和挑战,强化其家务共担、共同育儿等的家庭责任意识,通过正面引领和专业指导,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生养和教育孩子的困惑、压力等,要广泛依托婚姻登记场所、党群服务中心、家长学校等阵地,开展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关系修复、纠纷调解等婚姻家庭服务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畅通服务渠道、协助解决问题,缓解婚育压力。同时,通过婚姻家庭辅导,进一步提升家庭发展和家庭建设的水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