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到2021年间,东莞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复合增长率高达 46.3%。2021年东莞市生物与新医药领域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13.29亿元,将生物医药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市基本搭建起了创新平台体系;通过政府统筹,政企合作方式建立来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科研技术与服务机构平台。
要进一步推动我市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十分必要。人才是创新创业意向的主导者,创新、生产要素组合,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都离不开人才。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可以不断催生和培育新的创业企业,给新创业者提供机会、给新产品提供市场、给新人才提供岗位,形成创新创业市场的自我功能进化。在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一是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相对较少。我市在生物医药领域营业收入1亿以上的高企共36家,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的企业共有 153 家。与相邻的广深相比,缺乏“顶天立地”的地标龙头企业,也缺乏“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二是人才集聚“雁阵效应”尚未形成。目前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应对产业发展的要求。虽然科创平台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初具规模,但单纯的高层次人才无法脱离人才生态独自生存发展,尚缺少能够支撑和辅助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发展的中端层次的人才。中端层次人才的集聚方面优势不明显,生活成本升高,补贴及平台较少对中端人才的挤出效应开始显现。
三是科研机构、高校人才培养及成果与本地产业需求对接不够。我市建立了一批生技教学机构,如广东东阳光药业研究院、引进的部分高校等,其研究成果、方向及培养的人才,与本地产业衔接不够紧密,部分人才和成果流向其他地区。科研机构、高校与本地产业之间需要形成一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生态系统。
四是以政府引导为主,各类平台还未充分发挥作用。系统内生态的多样性依靠多种类的平台。各类产业联盟,协会能增进人才,企业之间的联系。我市产业相关的社会组织处于初期阶段,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湾区创新生态联盟成立于2023年。产业相关的社会组织的会员规模不大,内部组织管理处于正在建立完善阶段,还未能发挥作用。
建议1、一是建议培育本地的瞪羚企业。
补充说明:瞪羚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是推动业态创新的主力军,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东莞拥有高水平的制造业和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的底色中,发现和培育与本地及相邻地市产业相关的瞪羚企业,能够促进产业的创新创业。通过培育扶持自主品牌企业,促进重点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有创新特色、有技术的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以此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建议2、二是建议构建立体全方位的人才系统。
补充说明:当前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形成,需要开放思维、视野、胸怀,吸引各层级的优秀人才,形成区域异质性、互补性构成。东莞处在作为大湾区主阵地和主引擎的“黄金内湾”,享有“世界工厂”美誉,应充分发挥东莞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中,找准产业互补生产制造的定位,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营造有东莞产业特色的就业创新平台和氛围,吸引和留住各层级人才。
建议3、三是建议树立办学科研服务产业、面向市场的理念。
补充说明:高校科研机构是人才的培养主体,能向区域内输入大量的毕业生,提升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上,应本着服务产业、面向市场的理念来完善各类科研教学载体,建立对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科研机构方面,充分发挥技术转移部门的作用,实现科研与本地产业的对接。
建议4、四是建议转变政府服务方式,繁荣科技服务业与社会组织。
补充说明: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推动各类协会、行业/职业组织和各类服务机构大发展,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类学会、协会和专业组织的力量,使其承担起管理、引导、推动各类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主要职责。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联动机制,逐步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政府做好相应的保障,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