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贸易持续处于疲弱状态,面对外需不振、价格下行等多重挑战,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2%,东莞等多座外贸城市处于调整、转型阶段,亟需在全球形势变化叠加影响下,谋求新一轮转型。电商生态作为风口产业,2022年国内直播电商零售额达1.8万亿元,去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为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部分入局早、产业适配度高的城市,如广州、苏州、杭州、深圳、昆山等地已在率先布局中强得先发机遇,呈现逆势高速增长态势。

  东莞作为制造业供应链型城市,要抓住本轮直播电商崛起机遇,需从补齐制造业贸易链的高度,整体战略谋划电商产业发展,为加快东莞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打好基础。当前,东莞电商产业生态和赛道发展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一是龙头电商在莞布局仍以仓储功能为主,电商服务功能偏弱。如京东亚洲一号为仓储项目,占地约544亩;拼多多TEMU仓库占地25万平方米,于今年9月底正式开仓。二是跨境电商发展后劲不足,海外仓数量偏少。2017年至2022年,东莞跨境电商进出口年均增长38%,达818.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但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东莞跨境电商667.7亿元,同比下降5.5%,在城市竞争中逐渐落后。三是莞企电商转型未达预期,本土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电商化模式。目前莞货在市场上缺乏品牌效应,辨识度不高,线上区域存在感低。我市本土传统制造企业以“单打独斗”方式与淘宝、京东、抖音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渠道单一、缺乏背书,难以触达电商平台中高层,谈判过程中议价权与主动权较弱。如省内抖音平台销售额中,广州近半数,东莞只有9%份额。四是跨境电商自营品牌能力不足。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主题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20万个,但东莞数量偏少。


  建议1、一是从补齐制造业贸易链高度,整体谋划我市电商产业发展。
    补充说明:把电商作为补齐制造业贸易链的重要抓手,借鉴广州、杭州先行经验,设立市级引导基金支持电商发展,通过政策支持资助电商新势力,做好软件服务、教育培训、营销推广等电商新服务等,支持电商融入本土供应链,并对人才培育、物流配送等要素保障实施补贴。
    建议2、二从加快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出发,面向未来积极培育我市电商新生态。
    补充说明:以政府主导,国企牵头,打造一批电商区域大平台。1、导入有产业需求和基础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对电商服务业有需求的外贸企业,以滨海湾为核心,打造跨境电商基地平台;2、依托现有OPPO、VIVO手机电子消费品的影响力,以长安为核心打造时尚电子消费品电商基地平台;3、以现有家博会在行业内影响力,以厚街为中心打造高端家具消费品电商基地平台;4、以虎门服装、大朗毛织为基础,打造虎门大朗时尚服装消费品基地平台;5、以石排为中心打造潮玩基地电商平台。
    建议3、三是以“互联网+数字化”思维推动我市制造业向柔性生产转型。
    补充说明:当前,制造业企业已形成“压力在B端,机会在C端,出路在电商”的共识。希音(SHEIN)小单快反的数字化精算模式,非常利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东莞制造业向柔性生产转型,可借鉴希音模式,以满足“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柔性化生产,逐步实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电商化。
    建议4、依托制造优势积极向工业电商平台探索,加速非标供应链向平台转变
    补充说明:当前工业品SKU型号繁多,订单匹配难度较大,工业品电商化趋势明显。可推广怡合达、寮步不凡商城模式,推动企业系列化模块化开发非标零部件,搭建一站式采购平台,对内支持和服务销售,对外满足客户自主采购需求,以我市在元部件上的规模优势实现工业电商领域领跑全国。



提案者: 吴洋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41号提案《关于以电商生态链补齐制造业贸易链短板 加快东莞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有力支撑,也是东莞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东莞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关键所在。我局牵头制定《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定了当前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十大重点领域,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金融服务,推动辖内银行机构设立“制造业服务中心”,重点支持生产线装备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鼓励辖内银行机构加快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二是科技研发服务,高水平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大型制造骨干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面向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服务;加速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获权、确权、维权、用权服务全链条。
  三是信息技术服务,发展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搭建以华为赋能中心、思爱普赋能中心为核心的“2+N”数字化转型赋能体系;鼓励金融、商务、工业、交通等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四是现代商贸,引进品牌首店,推动重点商超、特色街区升级;高标准推进中国(东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应用电商开拓市场;鼓励传统批发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
  五是商务会展服务,错位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举办具有东莞特色的制造业展览会;发展法律服务业和财税服务业;积极发展商标品牌服务、广告、咨询评估、智库服务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专业服务,促进商务会展服务向高端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
  六是现代物流服务,围绕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核心链主及上下游,提供原材料及配件采购、辅助加工、产品包装与销售等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发展保税物流、邮政快递、冷链物流等服务业态;整合东莞港及各铁路枢纽资源,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做强物流服务平台。
  七是人力资源服务,加快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高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提质增效,鼓励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外拓展劳动力资源输送渠道;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加强职业培训教育。
  八是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快引进、培育配套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检验检测机构;支持机构对接制造业企业,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深入到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支持机构提升检测能力,引导行业向高端化和品牌化发展,逐步增加本土市场份额。
  九是低碳环保服务,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审核、工业企业节能诊断、碳核查等绿色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推广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回收利用服务。
  十是设计服务,推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建设,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和能力;大力发展服装鞋帽、珠宝、家居等时尚设计,助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规划设计服务水平;围绕潮流玩具、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文化创意服务产业,打造系列具有东莞标志的城市IP。(发展和改革局)

办理单位: 商务局,发展和改革局,市投资促进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