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深圳作为主中心,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而副中心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近年来,深圳一大批龙头科技企业和重点产业平台,连片落地东莞,已成为推动莞深两地加快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莞深产业协同由点及链,两地正迈入“深度融合”新时代,两地之间将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东莞市突破行政区划、破除机制体制藩篱、高水平建设东南新区,建设莞深前沿经济带、协作发展区、创新共同体,对于促进莞深一体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1、高水平、高起点建设东莞市东南新区。
    补充说明: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临深的东南部经济开发区,可以按照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行政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由一位市领导(市委常委或副市长)统筹挂帅,把临深片区的凤岗、塘厦、清溪、黄江、樟木头各镇组织起来,下狠心、使狠招、用狠劲打破各镇区划分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建设成为莞深融合发展的前沿经济带、协作发展区、创新共同体,共享深圳产业、科技、金融和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促进莞深在各层面深度联动融合。
    建议2、探索携手共建促进莞深一体化先行。
    补充说明:应积极牵手深圳尤其是光明新区、龙华新区、龙岗区、坪山新区等与我市东南部接壤地区,探索我市东南部与深圳东北部携手共建新模式新办法,以经济统筹先行,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瓶颈,共同规划各类上规模、体量大的产业承载平台,并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大力引入先进制造、新经济、未来产业等特色重点领域及技术人才、科研协作平台,同时与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有相当实力、有创新创造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智库等展开广泛合作。
    建议3、临深东南片区应着眼于未来产业。
    补充说明:临深东南片区各镇应着眼于构建莞深创新共同体,大力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发展未来产业、新兴经济。同时,应加速转移和淘汰夕阳产业,以及在本土没有发展优势和潜力却仍零散分布的“相对落后”的产业,重点规划新产业空间,合理布局新经济新平台。
    建议4、全面促进两地交通一体化通行。
    补充说明:莞深融合,不仅要做到城市定位、产业政策、战略发展上的相互补充,更要消除一些日常不必要的琐碎的细节阻碍。尤其是交通方面,应全面打通链接莞深两地的各个交通死角和障碍,优化临深片区各个交通节点的景点设计和文化植入,深度融入深圳。另外,对于临深东南片区的轨道交通等基建,可以采取合作投资的方式,即由临深片区各镇出土地、深圳方面投资建设,双方共享效益,促进跨莞深工作生活的两地人员通勤往来高效率无障碍,让两座城市之间交流更加密切。
    建议5、构建适合跨区域、职住分离的利益机制。
    补充说明:要敢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需求、财权与事权、税收与公共服务属地等层面的矛盾和改革,构建有利于莞深两地城市之间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重点针对交通、教育、医疗、养老和租房保障等一系列涉及跨区域的公共事业发展构建专项合作机制,进而提升东莞公共服务层次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吸引深圳人口流入东莞。

提案者: 魏宇翔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20240239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发展和改革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教育职能,现将《关于建设莞深前沿经济带 促进莞深一体化先行的建议》(第20240239号)的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我市持续深化深莞教育合作,基础教育方面,指导凤岗镇组织开展好2024年企业人才子女招生入学工作,支持凤岗镇探索对符合《东莞市高端人才和企业子女入学实施办法》条件的重点企业和凤岗镇优质企业,在学位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试行企业人才在深圳参保视同在东莞参保,企业人才子女享受同等入学资格。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出台《东莞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统筹指导东莞理工学校等7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建设,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在10所公办中职学校开设13个现场工程师专班;探索开展“3+4”中本衔接培养,梳理出可接续培养的专业及专业群。高等教育方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于今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今年面向全国十个省份招收本科生125名,面向全球招收硕士研究生420名。大湾区大学设立申报稳步推进,申报材料已于近期通过省政府审批,即将上报教育部。东莞理工学院本年度研究生下达招生指标为448人,较去年增长近20%,增幅位列全省高校前列;组织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食品与营养和数字经济等4个硕士学位点提交申报材料。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达标,完成“双高计划”实地评价工作。“百千万工程”方面,印发《关于印发<在莞高校中职学校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协调在莞高校、公办中职学校和典型镇村结对,积极参与我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其中,广东医科大学突出医疗优势,推动学校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与来自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樟木头镇四个镇的16家医疗机构组建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以下简称为“医联体”),通过专家下沉、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工作,全面推动医联体工作深入发展。
  下来,我局将进一步落实《深圳都市圈规划》和《贯彻落实〈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按要求和计划推进深化深莞教育合作。支持广东医科大学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医共体人才共享机制,实施“健康下基层”工程,推动东莞市东南部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

   
  东莞市教育局
  2024年9月3日




为加强我市与深圳的对接,我局组织开展了我局组织开展《东莞市区域路网衔接详细规划》和《东莞市南部临深地区重大交通通道详细规划》,对东莞与周边城市的路网衔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积极推动莞深高速改扩建、石大路南延、厚大路南延以及科学城通道二期等支撑莞深城市互联互通的莞深跨市干线路网的规划建设,进一步研究加强与深圳的纵向快速连通。(交通局)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民政局,市轨道交通局,市卫生健康局,教育局,交通局,科技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