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深圳作为主中心,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而副中心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近年来,深圳一大批龙头科技企业和重点产业平台,连片落地东莞,已成为推动莞深两地加快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莞深产业协同由点及链,两地正迈入“深度融合”新时代,两地之间将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东莞市突破行政区划、破除机制体制藩篱、高水平建设东南新区,建设莞深前沿经济带、协作发展区、创新共同体,对于促进莞深一体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1、高水平、高起点建设东莞市东南新区。
补充说明: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临深的东南部经济开发区,可以按照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行政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由一位市领导(市委常委或副市长)统筹挂帅,把临深片区的凤岗、塘厦、清溪、黄江、樟木头各镇组织起来,下狠心、使狠招、用狠劲打破各镇区划分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建设成为莞深融合发展的前沿经济带、协作发展区、创新共同体,共享深圳产业、科技、金融和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促进莞深在各层面深度联动融合。
建议2、探索携手共建促进莞深一体化先行。
补充说明:应积极牵手深圳尤其是光明新区、龙华新区、龙岗区、坪山新区等与我市东南部接壤地区,探索我市东南部与深圳东北部携手共建新模式新办法,以经济统筹先行,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瓶颈,共同规划各类上规模、体量大的产业承载平台,并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大力引入先进制造、新经济、未来产业等特色重点领域及技术人才、科研协作平台,同时与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有相当实力、有创新创造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智库等展开广泛合作。
建议3、临深东南片区应着眼于未来产业。
补充说明:临深东南片区各镇应着眼于构建莞深创新共同体,大力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发展未来产业、新兴经济。同时,应加速转移和淘汰夕阳产业,以及在本土没有发展优势和潜力却仍零散分布的“相对落后”的产业,重点规划新产业空间,合理布局新经济新平台。
建议4、全面促进两地交通一体化通行。
补充说明:莞深融合,不仅要做到城市定位、产业政策、战略发展上的相互补充,更要消除一些日常不必要的琐碎的细节阻碍。尤其是交通方面,应全面打通链接莞深两地的各个交通死角和障碍,优化临深片区各个交通节点的景点设计和文化植入,深度融入深圳。另外,对于临深东南片区的轨道交通等基建,可以采取合作投资的方式,即由临深片区各镇出土地、深圳方面投资建设,双方共享效益,促进跨莞深工作生活的两地人员通勤往来高效率无障碍,让两座城市之间交流更加密切。
建议5、构建适合跨区域、职住分离的利益机制。
补充说明:要敢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需求、财权与事权、税收与公共服务属地等层面的矛盾和改革,构建有利于莞深两地城市之间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重点针对交通、教育、医疗、养老和租房保障等一系列涉及跨区域的公共事业发展构建专项合作机制,进而提升东莞公共服务层次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吸引深圳人口流入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