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并继发肌肉、骨骼问题。据统计,我国0~6岁的患病率约为2.46‰,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0多万脑瘫患者,其中12岁以下的脑瘫儿童约180万人,每年新增约5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关爱下,市残联印发了《东莞市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办法》《东莞市残疾儿童少年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补助实施细则》等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为0-6周岁脑瘫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为7-17周岁脑瘫儿童提供教育康复服务,为东莞市户籍0—17岁的肢体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手术补助。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设立“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0-6周岁困难脑瘫儿童提供康复救助。目前东莞市肢体残疾儿童(含脑瘫)数量为23902人。2023年接受抢救性康复训练的0-6周岁脑瘫儿童82人;7至17周岁残疾儿童补贴教育康复服务脑瘫儿童83人;2023年服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市康复实验学校分别为69人和56人脑瘫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服务。
脑瘫儿童少年康复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绝大多数脑瘫儿童通过康复可以明显改善功能状况,融入社会生活。但是,目前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依然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
一是我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加上非东莞户籍脑瘫儿童没有在本市相关机构登记备案,目前东莞户籍的脑瘫儿童数据只是归类到肢体残疾类,具体数据难以确定。
二是部门协同联动不够,未做好在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政策衔接,脑瘫儿童医教康教融合遇阻。
三是目前脑瘫儿童康复资源相对薄弱,有关治疗的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建议1、加大关注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机制。
补充说明:整合工作力量,统筹协调市卫生健康局、市残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医保局等部门,共同做好政策衔接,系统推进残疾预防、筛查诊断、医疗康复、康教融合等全链条一体化脑瘫儿童救助,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高水平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体系。
建议2、对全市脑瘫儿童进行全面调查,全面收集、掌握全市脑瘫儿童数量和情况,为后续实施医疗、康复、教育等救助服务作数据支撑。
建议3、健全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教育评估机制,对脑瘫儿童的功能障碍、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客观、具体、全面反映脑瘫儿童少年功能情况,为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教育提供指导意义。同时对获得资金补助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议4、加强东莞市脑瘫儿童的干预能力建设,推动我市建立脑瘫儿童筛查、转介、评估以及早期干预等相关服务,及时发现并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积极改善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
建议5、建立脑瘫信息联同机制。
补充说明:依法依规构建脑瘫儿童数据平台,实现脑瘫儿童筛查、诊断、康复、教育、就业等信息互联互通,为脑瘫儿童提供全周期的科学服务,帮助脑瘫家庭掌握了解脑瘫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救助资源。
建议6、推广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发力的康复救助体系,整合各级部门对脑瘫儿童的政策支持,通过企业基金会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区家庭支持关注脑瘫儿童,强化残疾预防和康复意识。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全链条一体化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