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城市注入活力,江河湖海等水生态资源自古以来塑造城市发展格局,全国多地均有尝试通过打造亲水空间引领城市品质提升。从城市区位、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看,滨海资源比淡水流域资源更加珍贵,也更能呈现出丰富的城市文化特征。近年来,我市在东江沿岸实施“三江六岸”工程,通过再造滨水空间重建人与水的联系,焕发城市活力,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重塑了沿江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而滨海湾新区建设的景观生态长廊和文体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海滨运动娱乐休闲场所,也为市民感受海边城市的生活提供了载体。
  类比淡水资源景观开发,滨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提升海岸线生态、文旅、科教价值有重要意义。我市西南部镇街位于珠江入海口,与周边沿海城市相比,我市滨海岸线有更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资源,例如仅虎门镇沿海区域就有炮台、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大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等景观资源,但因缺乏系统性开发利用和建设规划,整体而言存在景观破碎、连通性不强,岸线资源利用率不高,观感不佳等短板,且我市海岸沿线大多不能满足建设深水港要求,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市珍稀的滨海资源,应考虑通过对海岸景观开发利用为滨海区域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建议1、建议通过滨海资源开发利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补充说明:在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沿海岸线修建海滨栈道、绿道等供市民骑行、健身休闲。依托现有的景观或进深较大的地带向内延伸建设多个海滨公园、广场草坪、儿童游乐场等设施,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不同人群休闲需求。尽可能将市民在海滨休闲的需求在东莞得到满足。
    建议2、建议以滨海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区域品质提升
    补充说明:以维持海岸景观连续性和区域品质提升为目标,对周边工商业布局、居住规划条件进行调整,提高周边区域开发门槛。不断优化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地铁口、开通接驳公交路线等;兼顾便利和最小限度占用岸线资源的原则,分区设置多个停车场,缓解交通压力。坚持滨海资源的公共产品供给属性,对建成的停车场、海滨公园等设施建议由政府直接或委托第三方以提供服务、做好管理为目的进行运营,将滨海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
    建议3、建议通过滨海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海岸资源保护意识
    补充说明:从目前来看,我市近岸海域水质观感并不理想。通过对滨海岸线开发利用,推动相关部门及早开展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的综合整治,溯源而上完成流域综合整治。充分利用水文水利条件建设湿地公园,引种合适的水生陆生植物、保留河流入海口的滩涂,逐步实现海岸环境生态修复。通过栈道的修建,串联沿海已有的炮台、博物馆等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保护区、湿地等自然资源,以开发利用促进历史遗迹、自然资源保护,实现海岸自然、人文资源融入日常生活,不断丰富滨海资源的科教功能。

提案者: 黄锋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20240233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滨海湾新区管委会:
  政协提案《关于系统性加强滨海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我市城市品质提升的建议》(第20240233号)收悉,根据生态环境局职能,对提案中提到的“开展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的综合整治,溯源而上完成流域综合整治”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东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决策部署,锚定年度近岸海域水质攻坚目标,以陆海协同治理为导向,以入海总氮削减为核心,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一、印发实施系列工作方案
  2022年8月,市政府印发《东莞市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启动我市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工作,每年度,经市政府同意,我局印发实施年度《东莞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4年,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保障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部署主要工作方向:深入实施陆源入海总氮削减工程、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与风险防控、加快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等三大项14小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实施开展全市主要河流总氮削减、开展主要入海河流及支流整治、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污水处理设施总氮提标、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推进滨海湾美丽海湾建设等。
  二、强化陆源入海总氮控制
  (一)开展主要河流总氮削减。将全市主要地表河流的重点断面总氮削减任务纳入到环保责考体系。对石马河、东引运河等总氮浓度较高的国考、省考断面,将总氮削减任务分解到责任镇街,通过重点河流及一级支流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提标工程等,促进全市地表河流的总氮削减。
  (二)持续深化主要入海河流治理。狠抓全市主要入海河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污染治理,将虎门镇磨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沙田镇西太隆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沙田镇民田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纳入到年度入海河流水质改善行动。1-4月,2条国控入海河流中,东江南支流(沙田泗盛断面)总氮平均浓度2.52mg/L,达到攻坚考核目标(2.70mg/L)要求;茅洲河(共和村断面)总氮平均浓度6.79mg/L,达到攻坚考核目标(7.91mg/L)要求。
      三、推动入海排污口监管
  一是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2023年已完成我市全岸段排污口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入海排污口421个。按照“边排查、边溯源、边整治”的原则,共排查出36个“问题入海排污口”,已编制《东莞市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实施方案》和问题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清单表,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问题入海排污口整治。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完成19个问题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52.7%。二是规范入海排污口日常管理。继续将入海排口纳入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按要求开展常态化监管和监测工作,确保排污口按规范设置,废水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持续巩固入海排污口整治成效。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6月4日

办理单位: 滨海湾新区,市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