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东莞市托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东莞市作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和移民的城市,社会人口流动性较高,也增加了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截至2020年,东莞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其中包括许多年轻家庭和孩子。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托育服务来照顾他们的孩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莞市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推动托育服务的发展。截至2023年4月,东莞市已经备案托育机构多达333多家,投资总额达到2.59亿元,容量仅为2.21万人,实际在托1.38万人,与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东莞千人托位数指标5.8个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东莞市的托育机构全部是营利性企业,政府的疏困措施和帮扶政策难以有效落实,超八成的备案托育机构亏损运营,出现一些机构包括头部企业停业倒闭现象,个别投资人负债跑路和家长退费投诉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社会力量投资经营托育意愿严重受挫。托育行业普遍面临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同时托育服务业经营模式单一,专业度和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紧缺难题需要关注和解决。东莞市托育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从需求上看,多数家庭特别是年轻夫妻上班,家里缺少闲人的家庭迫切希望实现在社区就近入托,享受质优价低的公办教育资源。从供应上看,托幼服务基本处于边缘化地位,绝大多数公办幼儿园不收3岁以下婴幼儿,只有少数几所民办幼儿园愿意接受2-3岁的婴幼儿,普惠性的公共托幼服务基本空白。
  二是专业技能人才匮乏。目前我市针对托育服务行业远没有形成完备的人才培育计划。已有的一些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相关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学历水平低、持证人数少,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入托率低。由于托幼费用较高,加之观念落后,婴幼儿照护仍被视为家庭问题,或者是女性、祖辈的天然职责,再有对托育服务行业不了解,出现等待观望及质疑现象,目前东莞市2-3岁的婴幼儿入托率还不到10%。     
  四是幼增托审批存在困难。因一园多证涉及不同的监管部门,幼儿园增设托班(托位)证件难办,部门之间协调存在难度,与国家鼓励幼儿园增设托班的精神不符。

  五是运营成本较高。托幼机构普遍面临房租及运营人工成本较高问题,加之入托率不高、没有相应的减免房租和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导致单位成本更高,收费居高不下,影响开办托幼机构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育意愿,同时导致市场化的托幼机构以纯商业模式经营,对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提升不够重视,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托育服务。


建议1、建议卫健部门研究建立托幼服务的有效支撑体系。制定适合东莞市发展和人口布局的托幼服务发展规划,完善托幼服务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明确各类托幼机构设立、审批、备案、管理、监管的部门具体职责和相关程序。组建托育服务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员队伍,以安全规范为底线,营造放心入托环境。
    建议2、建议教育部门整合已有资源扩大托幼服务资源供给。在幼儿园中开设托班是不少镇(区)目前“托幼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建议在公办幼儿园开展托幼服务,有效利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成果与资源,包括幼儿园环境、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及较为成熟的运营团队等,既能降低托幼成本,又能保障托幼服务质量,有效缓解托位短缺问题,有利于拓展与优化托幼教育资源配置,还能减轻家长在入托后再次择园的压力。
    建议3、建议卫健和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引领与支持力度。根据“十四五”托位数量分解情况,将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普惠托幼机构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清单,逐步推进托幼服务设施建设。将托幼服务经费列入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事业经费,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托幼服务机构,根据省、市有关要求,严格落实托幼服务机构应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
    建议4、建议依托本地职业院校加大托幼服务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一是统一资格认证与规范管理,建立行业统一资格认证与准入标准,并对进入托幼教育系统的各类人员实行严格规范管理;二是加强托幼机构教保人员薪酬、社保、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待遇保障,以增强职业吸引力,并稳定从业人员队伍。
    建议5、通过卫健、妇联和村委会的各种渠道,为幼儿园托育的招生和宣传提供便利。
    建议6、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民办幼儿园做托幼一体化。解除一切对幼儿园办托育政策的束缚;地方教管中心对管辖内的幼儿园实行多途径预见性的支持。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农工党市委会,市总工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