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的演唱会市场呈井喷态势,显现出强劲复苏活力,同时演唱会本身也催生演唱会经济跨城观演的新生态——“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展现出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达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演唱会经济”成为文化潮流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趋势前景广阔的经济推动器。紧跟文化消费潮流,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价值。
当前我市演唱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政策支持力度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2023年广州、深圳举办演唱会均超过千场次(广州约1512场次、深圳约1116场次),即便是佛山演唱会也达到147场次。可见,演唱会经济在大湾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而东莞地处广深之间,占据大湾区核心位置,以大型演唱会拉动旅游和消费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但东莞2023年开办各类演唱会仅约39场次,明显低于周边城市。2、演出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体验有待改善。3、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待加强。4、场馆建设跟不上。我市场地不足,是造成未能多举办大型演唱会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以往举办大型演唱会经验,室内场馆一般须容纳3千-1.8万人,户外场地一般须容纳2-5万人实际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常年用于开演唱会的场馆及LIVE HOUSE约27+,我市约17个,相比较来看,我市未能满足举办演唱会的场地需求。佛山的演唱会大多在佛山市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佛山国际体育文化演艺中心等大中型、专业演艺类场馆举办,其他可选择的场馆也较多。而我市目前现有场地中,东莞银行篮球中心(可容纳1.8万人)及东莞体育馆(固定座席有4千个),因要举办比赛而长期爆满,演唱会举办方不能租用到场地办演唱会。5、交通、停车等城市服务保障不足。6、缺乏丰富的文旅资源与消费场景。演唱会、音乐活动带来的流量没有进一步嵌入到东莞的旅游消费链条中,酒店住宿、景区景点、购物娱乐、餐饮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连接。容易发生停车难、酒店哄抬价格、演唱地点偏僻、地方可推荐游玩点少等问题。7、演唱会周边产品还未发展起来。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1、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优惠政策为莞“引流”。
补充说明:出台《关于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演唱会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周边演出成熟城市的经验,提供场地优惠和主动引入优质演出,挖掘自身文化价值和牵头举办带有东莞文化符号的演出活动,强化演唱会经济。针对在莞举办的大型演唱会、音乐活动,设置一定的政策奖励金;在场地租金上发布政策,对演唱会类活动进行场地租金减免;放宽演出举办条件,让更多资源涌莞演出,形成良性循环。
建议2、加强演出市场监管,提高演出标准,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
补充说明:鼓励和支持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演出机构,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演出机构应注重提高演出质量,包括音乐、舞台、灯光、音效等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艺术创作和排练,提高演出品质和观赏性,加强对演出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演出过程的顺利进行。加强演唱会事前准入与审批,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促进“演唱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3、建立合理的票价体系,规范票务市场秩序,保障观众合法权益。
补充说明: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观众承受能力,建立合理的票价体系,可以通过推出不同档次的票价、设置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观众的购票成本,提高市场的普及率和观众的满意度。引导演唱会主办方和票务销售机构建立公开透明的票务销售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票务退改机制,进一步完善售票实名制制度,充分发挥“黑猫投诉”第三方消费投诉平台等社会力量作用,严格监管售票环节,密切监测、限制演出二手票在网络平台非法高价售出现象,一旦出现,列入黑名单并限制消费。相关部门可建立快速维权平台,畅通观众维权渠道,简化维权流程,使观众便捷地对囤票、炒票乱象、劣质演出现象等进行举报。打击“黄牛”行为,同时加强对各类乱象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机制,把演唱会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最大化。
建议4、完善场馆设施。
补充说明:大型演唱会往往需要顶级的场馆支持。目前东莞能够举办演唱会的场馆有东莞银行篮球中心和东莞市体育馆,其中东莞市体育馆由于修缮维护问题,无法举办演艺活动,东莞银行篮球中心的场地规模无法承载大型演唱会,同时,东莞银行篮球中心作为CBA广东队的主场,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需要承办CBA体育赛事,无法用于举办演唱会等其他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因此,东莞需要加快演艺场馆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完成东莞市体育馆的修缮工作,对现有场馆进行优化,通过改善音响系统、增加座位数量等升级改造措施,使其能够满足更多演唱会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演唱会场地,兴建较大型的体育文化表演场馆(含室内外),或寻找适合的空地或闲置场地,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利用,如将旧厂房改造成(500-2000人)LIVE HOUSE,打造小型现场演唱音乐文化区,为演唱会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建议5、提供城市保障服务。
补充说明:针对大型演唱会等活动带来的短时聚集客流,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成立大型演唱会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专班,确保整个演唱会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有关部门可提前发布官方观演指南,通过调整延长公交地铁运营时间、演唱会场馆周边公共交通频次、推出演唱会公交专线、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提倡包容性交通执法、鼓励出租车、私家车提供免费接送志愿服务等“宠粉”举措,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让观众游客等群体在感受演唱会热度的同时,更好感知城市温度。
建议6、丰富文旅资源,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发展。
补充说明:挖掘具有东莞特色的景点,大力宣传打造城市文旅名片,开展音乐+文化+旅游多层次配套宣传,打造音乐、文化、旅游、酒店及餐饮一条龙玩法,形成一条消费链,让来看演唱会的歌迷最少在东莞多留1-2天,将短促的“流量”转化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留量”,使“明星粉”转为“城市粉”,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如推出“演唱会+旅游”产品线路,本地企业可以与演唱会的主办方合作,推出包含演唱会门票、交通票、住宿、餐饮、景点的“一站式”产品;如相关部门可针对异地观众的住宿问题,组织美团、携程等平台与主办发开联动合作,推出“演唱会门票+酒店住宿”套餐产品,管控酒店入住价格,开展延迟退房、免费接送等服务,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有关部门以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的方式开展“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引导外来观众留莞消费。鼓励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园等文娱场馆延长开放时间,结合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名片,打造系列游玩路线,进一步扩大演艺活动效应,拉动城市旅游消费发展。
建议7、发展演唱会周边商品。
补充说明:东莞是潮玩之都,世界工厂闻名全球。演唱会周边商品收入可观,是举办单位主要收入之一。可吸引演唱会举办方在东莞下单制作周边商品。建议加大宣传在东莞设计及制作相关周边商品(如玩偶、帽子、首饰、T-SHIRT、荧光棒、袋子等),打造设计+制作+采购一体的产业链,供应全国及海外,拓展我市制造业新模型,成为我市又一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