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东莞市教师由于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普遍存在比较多的心理问题。根据东莞某一公办小学的心理调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超过20% 。去年我市某校教师极端行为引发广泛关注,发人深思。究其原因,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一些家长不了解具体情况就投诉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只有无奈的面对,甚至接受不应该的处罚,原本的教育初心也被磨灭,内在的职业自豪感得不到体现,造成佛系教师的出现。一些专心育人教学效果优秀的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在职称晋升和职务晋级上缺少机会,逐渐丧失工作的积极性,造成职业倦怠。由于一些社会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以及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较低,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使教师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社会对教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一直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和教师赋予了高期望,硬性的管理规范和规定,量化的检查与评价的方法加剧了“同行相克”的激烈竞争。同时,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烦琐的事务性工作消耗了教师大量精力,让教师倍感疲惫,毕业班教师心理压力更大。此外,教师需要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如果处理不好关系,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3、教师家庭生活的压力大。教师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身体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一些教师可能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焦虑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就可能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建议1、学校成立教师健康关爱中心。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领导和心理教师为成员的教师关爱中心,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关爱和维护工作;建设并开放阅读空间、KTV空间、体育活动空间、宣泄室等;定期召开教代会,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娱乐性活动,加强教师相互交流,增进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设立市级教师心理问题专线;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教师的心理问题定期筛查、适时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团队辅导、对家庭出现困难的教职工定期慰问。
建议2、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首先,学校应对教师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确保每位教师的工作量适中。其次,学校应尽可能减少教师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如进校园活动、打卡点赞接龙活动以及随意联发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文件等。
建议3、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建议4、正面关怀, 营造积极氛围。学生的许多负面问题是由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偶发事件引发,但往往易归咎于学校教育不当,使学校、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有所掣肘,压力重重。一方面,建议各类安全教育工作等,要大力通过社区等进行,通过社会宣教,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净化负面舆论,树立积极认知;另一方面,建议媒体多正面宣传教师的奉献精神,减少偶发负面事件的报道,引导正面舆论,理解与支持教师,重振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心理健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