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现代化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2+2”政策包,部署“6033 战略”,谋划实施 60 个 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 3 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 3 个阶段滚动开发,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目前,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越来越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存量低效、增量有限” 的问题,亟需加快统筹“向存量要空间”,现有的 1823 个镇村工业园区存在规模小、分布散、档次低、产业协同和集聚效应不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造升级难度大等问题。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是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我市产业园区建运存在问题主要包括:

(一)定位模糊,建设标准滞后。全市约423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在超过2万个地块上,面积小于75亩的地块占比超90%;村级工业园占70%,呈现小、散、乱的特征。园区标准滞后,环境状况差,形象低端、品质不高。  

(二)产业要素不协调,融合发展不够。大多数产业园重企业、轻产业。没有坚持好既定的招商产业方向,为去库存获得短期收益而盲目地引进,企业间关联度低;大多缺乏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龙头企业。配套不足。大多数产业园建设仅重视发展生产功能,缺少必要的生产性服务设施(共享的技术研发孵化器、实验室或服务平台)以及必要的餐饮、医疗、教育等配套。  

(三)园区发展方式粗放,投入产出不匹配。全市低效工业用地占比60%,忽视上下游产业布局。大部分产业园层次和水平偏低,产业形态低端;投入产出不匹配。多为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小微企业,导致土地产出强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益低,要素资源利用低效。  

(四)园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滞后,运营主体专业化水平低。大多数园区运营主体(管委会、招商办公室或下属公司)仅有10余名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任务多,效率不高,服务保障方面不足,无法满足优质企业的需求。

建议1、加强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统筹谋划。加强标准化产业片区、七大新兴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的资源要素统筹,加强专业镇先进制造产业园等各类园区的规划统筹,进一步优化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做到园区与园区横向统筹,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纵向统筹,各镇街之间全面统筹。
    补充说明:在市一级层面,在规划布局上,应该以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原则,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生态圈;其次在空间发展上明确用地方案,制定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业用房安置区、生活配套、路网衔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地方案,实现招留一体;三是做好运营管理蓝图,明确开发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来源、考核机制等关键环节。在镇街一级,镇街政府需做好统筹管理,可引入优质的市场主体协助政府制定发展蓝图、推进土地整备,充分调动市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规划、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等全流程环节的可落地方案。各镇街进一步明晰突出园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支持高端要素密集的城区片区布局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支持细分产业优势突出的专业镇布局先进制造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园,促进现有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化,避免同质化建设。
    建议2、借鉴珠海 5.0 产业新空间做法,结合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因地制宜确立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政府主导,对拆迁、收储、审批、建设、招商、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专班化推进,在全市层面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试点,加快建成一批典型示范园区。
    补充说明:不同园区的产业特性各异,单一的政策难以满足各个园区的需求。因此,针对不同园区产业特性制定或争取倾斜性政策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推动产业精准发展。同时,也应该要充分考虑园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特性、产业基础等因素,真正形成我市现代化产业园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建议3、强化园区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供给。依据项目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产业空间,按照“大项目供地、中项目供楼、小项目租楼”的原则,多方式推动产业与空间对接,提高资源要素的匹配度和进驻企业的关联度。对纳入市重点项目清单且亩均产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全市层面统筹保障新增用地计划指标、资 金、能源、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确保重大产业项目顺利落地。
    补充说明:建立园区建设标准规范,探索短期业绩考核与长远绩效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议探索开展产业园区分类定级和亩产效益评价,建立低效产业空间退出机制,对于未按时开竣工投产、综合评估不达标、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等项目实施强制有偿收回,确保产业空间高效利用。
    建议4、完善园区服务保障。统筹完善园区道路、供水、通信、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医疗、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社会保险、停居留和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园区 管理平台,提升园区智慧化管理运营能力,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

提案者: 兰建锋,冯敏治,曾祥文

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我局形成答复,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委员取得联系,确保答复让委员满意。

 

办理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