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在十五届七次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壮大莞香、荔枝、香蕉‘三棵树’”。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莞香作为富有东莞特色的乡村优势产业,可以作为产业支点撬动乡村经济发展,在辐射带动乡村实现全域振兴上能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我镇前期调研摸排,目前全市莞香种植面积约为1.67万亩,种植莞香树约50万株,主要分布在寮步、大岭山、清溪等镇街,年产量约为10吨,对比海南、茂名等地,东莞莞香产量低,产业整体统筹效能不够高、聚集效应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1、莞香产业发展统筹力度不够。莞香产业发展处于小打小闹、莞香企业各自为营的状态,从全市层面对莞香的统筹力度还不够大。一方面,大岭山、寮步、清溪等镇街莞香资源没有有效整合,莞香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另一方面,莞香企业未形成集群效应,加工制造、研发检测等关键环节依然缺失,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仍然不够广泛,没能形成一条完整的莞香产业链。
2、莞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莞香传播形式偏陈旧,缺乏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创新传播方式,人民群众对莞香的知晓率偏低,与东莞莞香的种植历史、文化底蕴不相匹配。
3、莞香制作技艺培训未成体系。莞香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仍然不够,没有从全市层面建立体系化的培训模式,技艺传承仍处于传统的拜师学艺阶段,普及仍不够广泛,没能成为富民兴村的“铁饭碗”。
建议1、一、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
补充说明:一是强化政府指导。建议从市层面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组建莞香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莞香产业发展情况,对制约莞香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研究制定全镇莞香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同时领导小组下设莞香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专班,由相关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并邀请行业领域代表、高层次人才、人大代表等参与,广泛收集推进关莞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二是强化龙头引领。建议参照大岭山做法,成立莞香专业合作社,由莞香龙头企业负责人任社长,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莞香种植户联合起来,以“龙头企业+行业标准+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推动莞香产业标准化、系统化发展。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建议从市层面进一步统筹各镇(街道)莞香资源,积极推动牙香街、香博馆、大岭山莞香小镇、莞香非遗保护园、鸡翅岭莞香(女儿香)文化之乡等文化阵地串珠成链,发展以沉香为主导,集种植展贸、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沉香产业生态链和生态旅游体验基地,打造高品质莞香产业特色街区和高端消费体验场景。四是完善产业链条。建议鼓励莞香企业继续深入开展以莞香非遗资源保护、制作工艺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研究;把握莞香在选种育苗、结香技术、药用机理、有效成分分析等基础型研究方向;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鼓励企业革新生产加工技术,重视挖掘莞香高附加值,助力莞香制药、香料加工、香精提取、精油加工、化合物提取以及以莞香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化妆品和日用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建议聚焦莞香产业链建设,引进系列上下游及配套企业,例如香料研发、加工、生产企业、旅游用品生态企业、生物制药企业、萃取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等,打造完整的莞香产业链条。
建议2、二、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
补充说明:一方面,建议以“莞香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把莞香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宣传莞香文化,让更多新生代群体了解莞香文化魅力,增强莞香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建议广泛开展“莞香文化进社区”活动,把莞香形容词从“庙堂”“高贵”转化为“大众化”“亲民化”,重新焕发活力生机。例如,可以运用工人文化宫为载体,开展品香、熏香、制香等传统文化课程,让人民群众近距离感受莞香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
建议3、三、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训。
补充说明:一方面,建议由市层面牵头,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培育方案,以《莞香制作技艺指导手册》为依托,探索把莞香制作技艺培训纳入“项目制”技能培训清单,开办可提供职业证书的莞香制作技艺培训班,进一步提升莞香人才培养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建议把莞香制作技艺纳入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逐步为社会培养熟悉莞香制作技艺的职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