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文化与香港文化同是源于岭南文化,文化同源是促进莞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在港澳地区与大陆境内不同的社会背景情况下,深入挖掘莞邑文化资源,紧抓文化强市建设契机,探索运用文化交流的方式促进莞港澳青少年相互之间的沟通、搭建莞港澳青少年思想交流平台,用文化交流消弭港澳青少年地理上的隔阂,增进港澳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建议1、建立多方参与的文化交流机制,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莞港澳青年交流交往
    补充说明:一是建立由政府、学术界、民间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等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共同策划、发起和组织三地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多元包容的交流机制,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培养有竞争力的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等市场主体,支持创立大湾区文化交流协会、联盟、基地等组织,以多种形式增进合作。三是设立粤港澳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基金,除财政拨款外,依法接受社会捐赠,并开放合作项目申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交流合作。
    建议2、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交流,打好国家认同基础
    补充说明:(一)依托传统特色文化,引导莞港澳青少年接力文化传承   组织莞港澳青少年传统文化交流之旅、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夏令营,探索通过具有历史文化符号的文物建筑、精湛的传统工艺、独特的民俗活动,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唤醒莞港澳青少年共同的文化记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文化交流的形式设计注重青少年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注重内在文化的弘扬和精神气节的秉承,以多元化、互动型、有深度的实践活动推动青少年切身参与其中,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让青少年在学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探求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领略莞邑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深挖乡村特色文化,打造莞港澳青少年乡村文化游学线路   深挖东莞乡村文化资源,探索推出莞港澳青少年乡村文化游学线路,加强莞港澳两中小学交流合作,充分掌握港澳青少年游学需求,积极对接港澳青少年校本课程教育,以乡村生活体验和乡村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将游学内容课程化,促进游与学、学与育有效衔接,让港澳青少年通过体验真实、完整的传统乡村元素,看乡景、学乡史、品乡情,深刻感受乡村振兴发展焕发的新活力,在学习和游玩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搭建体育交流平台,推动莞港澳青少年体育文化深度融合   擦亮“全国篮球城市”名牌,用好东莞篮球资源,探索打造莞港澳青少年篮球交流品牌项目,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青少年篮球赛事,举办青少年明星篮球赛,打响莞港澳台青少年篮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篮球运动为媒介促进莞港澳青少年交流交往。
    建议3、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莞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路径
    补充说明:一是紧抓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和服务设施供给,加快打造“书香东莞”“潮流东莞”“育美东莞”“爱乐东莞”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质与青年契合度,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二是利用三地成熟的产业优势,举办音乐赛事、漫展活动、电竞比赛等,形成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活动品牌,增强三地青少年的群体交流,以“趣缘接近性”带动情感亲近性。
    建议4、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补充说明:一是香港、澳门在学校教育中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根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介绍,开设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是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平台作用,扩大合作办学范围,招收更多港澳学生;二推进各种形式的三地青年文化交流、教师互访、项目合作等,邀请港澳高校参与对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援助、学生培养等工程。通过中国传统才艺的传授、中国民俗的体验,培养港澳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加强历史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增强其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员、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自豪感,也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是怎样反殖民求独立、怎样反侵略求生存的,增进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提案者: 沙田镇政协小组,横沥镇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