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道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城市大流量的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依规正常行驶起着重要的作用。自2022年1月1日《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实施后,我市电动自行车持续增长,据估算,目前我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在600万辆以上,载至2024年1月5日,已登记上牌247.61万辆。凭借着快捷、方便的特点,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很多家庭上班、接送孩子和外卖快递骑手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受非机动车道路况限制,目前存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混用,常出现电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对行人和机动车辆的干扰,甚至发生剐蹭、碰撞等交通事故,造成安全隐患。同时,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道交汇处路缘石高出机动车道路面造成难以通行、路缘石是光面石材雨天易滑倒、块状石材路面太颠簸不平等情况,使得目前电动自行车处于行车难境地。
  典型的如市区东城街道东昇路段往东城地铁站方向,设有“星河传说”公交站,该公交站及其前后路段连接东城区府广场以及东城十三碗、33小镇等人流密集区域,车流量极大。这里一端是机动车道,另一端则是农林地的悬空斜坡,中间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与公交站台共用较窄的位置(而其中公交站台又占用了大部分),导致候车人群、通行人群与电动自行车发生互相拥堵,甚至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直接冲向机动车道行驶,与机动车和公交车发生抢道,险象横生;另外,该非机动车道的两端放置有两个石墩防止机动车驶入,间距甚密,导致电动自行车与行人通行位置不足,通行效率低,部分行人和电动自行车直接跨入机动车道。
  为保障老百姓短距离交通的便捷安全,也为了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建议在完善现有人行道的情况下,努力为电动自行车等各类非机动车配套专用道路。
建议1、加快非机动车专用道规划建设,科学设置非机动车停靠点,在现有机动车道旁先行划出一条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暂用。
    补充说明:一是建议在非机动车道中将电动自行车的通行作为主要交通需求,收窄人行道加宽非机动车道,并与机动车道做好隔离。2022年12月东莞市交通局发布的《东莞市品质道路详细设计导则》中增加了非机动车道设计要点,但其宽度小于人行道宽度。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行道已经退位到次要交通需求,上下班路上已经很少有人选择步行了,公园、山景、江景绿道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健身步行的主要场所。二是建议电动自行车道尽量采用水泥或者沥青材料,以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通行度;同时,可以给非机动车道“换装”,把原本的非机动车道改成显眼的红色或其他颜色,以区别于一旁的机动车道。三是在各小区、写字楼、村社区、公园、医院学校、地铁站公交站等公共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非机动车停靠点及电动自行车充电站。
    建议2、优化现有人行道:一是渠化岛车挡石间距加大;二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汇处缓坡平缓、车挡石间距加大、路缘石平机动车道、路缘石禁用光面石材;三是人行道石材块料路面铺设平整。
    补充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规定,分隔桩的间距宜为1.3米~1.5米,然而某些街头的一些隔离桩间距不符合标准,有的甚至仅有0.5米。因此,对于保修期满后已经移交城市管理局的市政道路,由城管部门对人行道定期维护和检查,监督道路管养单位及时修复解决以上问题,特别是路缘石高出机动车道的地方,将路缘石落到平机动车道路面的位置;同时,对于保修期未满的人行道,由城建部门要求原施工单位修复解决以上问题;此外,对于正在施工期的人行道,由城市建设局和住建局质量监督部门共同监督施工单位从源头上解决以上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建议3、加大对非机动车道违法停车的整治。
    补充说明:非机动车道经常被机动车违法占用、堵塞,甚至成为它们的停车场,既严重妨碍了非机动车的行驶,又严重影响交通安全,需大力整治。
    建议4、调整“星河传说”公交站台候车点位置、拓宽通道及优化遮阳棚大小,加固围栏,树立警示语。
    补充说明:向机动车道适当拓宽现有的公交站台候车点,把公交站遮雨棚与站牌靠外移动,根据地形条件适当简化遮雨棚与站牌的外形大小,让出足够宽度的非机动车道通行,引流电动自行车与行人通行路线,以免发生碰撞;改动非机动车道靠近悬空斜坡农林地的铁丝网,改为牢固的围栏,以防人车落入悬空斜坡。

提案者: 许自发,程小华,杨敬辉,李汉忠,冯妹娇,夏小军

2024年7月9日,经电话联系,就答复内容与市交警支队进行了沟通并达成共识市交通局表示满意。(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办理单位: 交警支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交通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