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2023年第15号文件发函决定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工作。提出了依靠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优势,结合校企职业建设园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要求与组织实施方针。今年5月《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东莞市早在2021年发改局就牵头制定了《东莞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东莞市目前产教融合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教统筹协同机制还不够健全
  目前,我市各主体间的统筹协调联动尚不充分,未能形成合力。政行企校间的信息与数据共享不畅。我市286份制造类校企合作企业抽样调查中,有74%的企业反馈与学校及政府部门缺乏沟通不足。
  (二)现有产教基地未能协同服务全市
  1.松山湖国际社区已有较好的产教融合运营模式,但未纳入市域产教融合体的建设规划。
  2.我市现有东莞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仅提供免费实训服务,未形成产教融合协同。
  3.现有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为一所院校对接一间企业点对点模式。
  4.行业引领力不足,缺乏产教融合推动职权。
  (三)产教融合政策指导方针不够明确
  1.产教融合建设政策指导方针不够明确,未能有效指导产教融合的建设。
  2.当前人才流动频繁,企业缺乏鼓励职工参与技能提升培训的制度。
  3.职业院校的产业工人培训项目不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培训意愿与能力。

  建议1、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部门沟通能力。
    补充说明: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管理专委会,优化市级及个体两级的沟通渠道,提高执行效率。由发改局统筹,建设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教育局、人社局、工信局、民政局、税务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参与,每半年召开一次协同会议,共享行业信息,企业需求,学校培养等信息,攻克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税收、用地、消防等政策阻碍。
    建议2、出台行业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建设指导方针,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落地。
    补充说明:由工信局牵头,出台行业及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项目财政补贴政策,将企业培训行业技能贡献作为评优指标;对达标企业提供免税政策,进行企业社会贡献度表彰;人社局出台技工人才培训补贴政策,号召企业鼓励员工参与产业培训,提高工人职业技术;加大技术能手,行业专家的奖励与表彰宣传,推行评审-教学关联政策;优化“双师双能”教师培训与认定,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培训达标后方上岗任教。确保相关政策真正落地,落实财税减免、用地及劳务补助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推动龙头企业深入参与我市紧缺人才清单、教学标准、培养方案等教学资源开发,使专业匹配产业需求,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需求的有机融合。
    建议3、市教育局牵头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面向网络安全领域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全方位整合汇聚产教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吸纳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网络安全领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对标产业需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践项目,协同开展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创新和升级,跟踪制定行业标准,支持行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补充说明:
    建议4、集中资源建设2个产教综合体+N行业共同体。
    补充说明:建设松山湖高新技术产教融合综合体,重点发展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创新能力;以横沥高训中心为基础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综合体,重点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技能提升;按我市的传统产业集群建设N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承担行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人的技能提升教育任务。由工信局和科技局牵头,以华为为龙头企业建设产教融合示范企业,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基础建设科技创新综合体。邀请全国各类高校研究院与龙头企业入驻社区。聚集产业创新,科技研发。 按东莞目前5+4个产业集群,以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产业园区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管理专委会。吸收行业内主要企业与职教集团学校建设行业共享实训教学基地,赋予行业协会推动产教融合的职权。
    建议5、提高对先进制造业职业的认识,改变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
    补充说明:政府及各方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和宣传,例如设立“东莞科技制造日”等。将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纳入中小学科学、技术、数学等课程,提高学生对多种职业道路的认识,改变对制造业岗位的刻板印象。鼓励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参观交流、参加产业与技术发展讲座等,支持中小学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建议6、探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鼓励混合所有制改革。
    补充说明:混合所有制作为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新举措,受到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加强政企校资本合作,推进职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推进企业员工与教师双岗互聘,打通校企人员互聘通道,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能工巧匠带项目、带技术进入校园,参与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合作企业聘任院校师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员工培训、产品营销等工作并获取报酬。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康传义,谭永康,郑俊彦,周雪华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99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市委会,康传义、谭永康、郑俊彦、周雪华委员:
  你们在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动产教体系改革,提升服务主体质量的建议》(第20240199号)收悉。现结合我局职能,就提案中的建议2、建议4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国资委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工商联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通知》(粤人社规〔2022〕4号),我局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方式,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学徒职业发展、技能提升意愿,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学徒培训,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以来,共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681人次,主要培训职业(工种)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广电和通信设备电子装接工等。
  二、实施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工作
  2022年我局印发《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东人社发〔2022〕20号),该政策旨在加快引进、培养和评选具有岗位技能引领作用的工匠精英,鼓励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的高技能人才申请认定评定技能领军人才。目前我局已选树37名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联合有关媒体对其技能成才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宣传,营造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
  三、营造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乐业氛围
  2024年,我局组队参加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屡获佳绩,包括:组队参加第二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荣获2金2银2铜14优胜奖,居全省各市第一;组队参加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活动,获得奖牌数居全省各市第二;东莞市技师学院学生黄荣浪成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国家队备选选手。我局还健全“技能人才之都”宣传矩阵,新增在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宣传技能人才1177次;在3月12日植树节、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等重要节点举办“共育技能生态链  发展新质生产力”、“锚定高质量发展 锻造高技能人才”等系列重大主题活动,对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城市氛围,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来莞发展,贡献青春和技能才华。
  四、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局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目前,我市共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市属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和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截至2024年6月底,8所院校在校生约2.2万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我局指导技工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目前,我市技工院校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冠名培养等方式,与10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提升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水平,充分发挥院校教师教学理论和企业员工实操技术的优势,我局积极推进院校教师与企业员工互聘交流,近三年来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849人,安排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204人。
  五、创新性开展生产性实训
  我局下属的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创新性构建以本中心为龙头、以特色专业分基地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服务体系,结合镇街产业及区域分布,已认定19家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年实训服务超过20万人次,实训量居于全国同类单位前列。在实训方式上,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面向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学员提供免费实训服务,确保实训项目与一线生产同步,学员亲历最前沿技术与产品,实训结束即满足企业技术岗位需求,从而有效链接教育与产业,为先进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
  下来,我局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影响力。计划到2025年,重点从符合我市经济发展的产业中选树100名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坚持“强基培优”,鼓励全市技工院校强化内涵发展,进一步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7月30日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信局,教育局,市人社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