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建设有东莞市科学馆和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两个科普类展馆。东莞科学馆位于莞城街道,于1994年10月落成,大楼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展示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讲座与论坛及相关特色科普活动。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简称科技馆)位于南城街道,于2005年开放,常设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展示制造业科技、信息与高新技术两大主题,设有7个固定展示区及影视天地、临展、科普剧场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展馆内科研教学设施逐渐落后,不仅难以满足现阶段家长对于科技展览类的预期,也难以体现我市近年来的科技成果,更与我市作为制造业强市、彰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形象不相符,不利于提升我市科技教育水平和影响力。
  我市科普类展馆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场馆体量较小,硬件设施落后老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吸引力日益下降。近年来,研学类短途旅游火爆,广州广东科学中心被授予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深圳科技馆(新馆)也即将完工,而我市科技馆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我市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馆内一些设备已使用多年,技术陈旧,操作不便,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例如,演唱机器人等项目,其技术水平至少落后现代工业十年,无法与当下智能科技相接轨,这不仅降低了东莞科技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场馆没有体现出我市科技创新的成果。我市作为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注重科技创新,拥有众多世界领先的制造企业和技术,松山湖更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各高新企业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然而,东莞科技馆内陈旧的设备无法有效展示东莞制造业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实力,尤其是如今互联网资讯和短视频发达,国际先进水平如波士顿科学的机器人视频众所周知,与之相比东莞的差距显而易见。三是场馆定位和受众重复,没有覆盖全龄段青少年的科普需求。现有两馆的展厅设置都较为基础,对低龄少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但明显难以满足10岁以上青少年的探索需求。青少年对世界充满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这个阶段,好的科技馆及丰富的活动能有效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更有利于我市本土人才的培养。

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现有场馆设备和环境。
    补充说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东莞科技馆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同时,加强对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加强对设备的日常巡查和定期维护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区域及时进行整改或封闭处理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指示牌引导参观者安全参观同时加强安保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
    建议2、加强馆校合作,拓展科技教育功能。
    补充说明:建议东莞科技馆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项目和课程。通过举办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平台。
    建议3、围绕我市新型产业,建设科技馆新馆,提升科技科普软实力。
    补充说明:依托松山湖科研平台,打造生物化学、物理材料等基础科学展示教育展厅,同时建设电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产业科普展厅,全方位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定期更新展厅设施和主题,持续保证其吸引力。同时,充分利用松山湖科创平台,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等合作,引入科技人员进行讲解,组织科技类比赛,承办大湾区科普研学系列活动,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公益主题讲座,提升我市科普软实力和影响力。
    建议4、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展示效果。
    补充说明:建议无论是现有的东莞科技馆还是将来新建的科技馆都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馆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引入更多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展示项目和技术手段提升展示效果;同时注重挖掘东莞本土的科技资源(如李群自动化、拓斯达等优秀东莞制造的先进设备)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展示品牌。通过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工业机器人产品,提升科技馆的互动性和科技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彰显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建议5、创新投资模式,引入社会力量。
    补充说明:可在科技馆内设置文创区、购物区、体验区等主题区域,结合馆内展示内容和我市特色产业,打造多元化盈利模式。

提案者: 罗建锋,田根胜

当前财政收入放缓的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的整体改造或者建设新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2024年6月17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