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运转越来越高效,群众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精细化管理明显不足,比如,不少道路上井盖老化破损、维修不及时,行道树“树灯相争”“树牌相争”遮挡交通信号灯和路牌情况较为突出,汽车驾驶人员随意抛洒垃圾问题时有发生,等等。这些看似小事,似乎危害不大,但若习以为常,任其发展,就会严重破坏城市环境,危及交通安全,直接影响外界对城市文明程度和魅力的判断。事实上,环境整洁、市容整齐、安全文明的城市才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对上述有损我市城市形象、危及交通安全的问题,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予以彻底整改,着力提升我市市容市貌。
建议1、加强统筹协调,明确主体责任。
补充说明:要统筹做好有关管理工作,尤其是可参考广州市、河南省等地方出台井盖设施管理办法,建立市镇井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井盖治理工作。按照地下管道权属为划分依据,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形成由属地城管部门牵头管理,由属地村(社区)村民(居民)委员会协助管理,由水务、供电、电讯运营商、城管、燃气等具体权属单位对井盖负责管理维护,由市民群众共同监督的综合协调机制。对于行道树“树灯相争”“树牌相争”造成的遮挡交通信号灯和路牌情况,也要加强管理,综合施策。
建议2、植入先进理念,优化规划建设思路。
补充说明:一是不断优化井盖和管线建设思路,由于我市存量井盖数量庞大、类别繁多、权属单位众多、出现问题责任难以界定,因此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切入口,充分运用科技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管网,努力实现“多井合一、多管合一、多沟合一”“井盖外移”(井盖移出车行道)的建设标准,并通过网络数据对井盖进行编码分类,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治理井盖安全隐患;二是道路交通信号灯、路牌、灯杆和绿化由相关部门共同规划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如选择合理的绿化植物品种,行道树枝叶距灯杆、灯具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米,新栽种的绿化乔木与路灯不得同排,与路灯的排间距应大于3.5米,高杆灯(高度20米以上路灯)灯盘半径5米范围内,禁止新栽种乔木等等,为道路设施的设计提供可供执行的标准,确保出行安全。
建议3、加强摸底排查,强化巡查维护。
补充说明:要常态化开展我市井盖安全管理和异常行道树清理工作,一是定期(每季度)组织开展井盖安全风险隐患专项排查行动,并提高巡查维护频次(每星期至少一次),针对发现存在井盖丢失、破损、移位等问题的,应当立即核实、设置警示和防护设施、组织抢修;二是加强道路巡查和异常行道树的清理,对在生长过程中遮挡路灯、路牌,影响交通安全的异常行道树及时清理;要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员作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与12345电话技术的连接协调,完善相关问题的收集、转办处理、核实销号的问题解决模式。
建议4、完善法规,加大处罚汽车乱扔垃圾的力度。
补充说明:建议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及文明出行知识,同时市人大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将随意丢弃垃圾纳入违法行为范围。并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大幅提高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对随意抛弃汽车垃圾者,可直接处以200元或以上罚款,并结合记分考核,对多次违法者进行通报批评、降低个人信用等处罚。
建议5、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参与。
补充说明:井盖设施、路灯路牌等问题看起来虽小,但民生事大,事关群众出行安全、事关城市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建议加强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员的管理安全教育,通过讲解典型案例,提高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好综合整治工作并不是仅靠单一部门单位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合持续推进,还需要市民群众共同参与。因此,可以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动员群众举报投诉相关安全隐患,对举报问题落实的群众给予表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