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我市持证户籍残疾人 5.14万名,其中视力残疾人4381名。盲人是特殊人群,他们交通出行经常遇到各种有形无形障碍,迫切需要依法维护其权益给予人文关怀。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部分公共场所均配备了轮椅坡道、扶手等常见的无障碍设施,但是盲人群体有特殊的需求,特别是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一是缺乏公交车语音播报提示。目前东莞大多公交车配备转弯的语音提示,但是缺乏到站语音提示,盲人乘坐公交必须向路人询问,增加很多不便。二语音播报提示无法产生实际效果。截至2021年,全市建立100个电子公交站牌,但这些站牌存在报号声音小、报号声和广告声重叠、信息迟滞或不报号、操作界面没有语音提示等问题。三是东莞“响应式停靠”公交线路没有相应导盲设施。东莞市自2023年9月分三批共推出响应式停靠公交共77条线路,但响应式停靠对于看不见或看不清的视力障碍人士、老年人乘客来说,乘车体验并不友好,当遇到多辆公交车同时经过时,视障乘客只能上前向逐台公交车司机询问,可能会在询问途中错过需要乘坐的公交车。
建议1、调查研究,建立试点
补充说明:开展1次盲人出行情况地毯式摸排,以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对盲人出行习惯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盲人出行方式、较多乘坐的公交路线、盲人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如盲人按摩店等,形成盲人集中出行公交线路及问题清单。在形成的公交线路清单中选1路作为试点进行整改,试点先行、层层推进,逐步辐射各公交线路。
建议2、完善公交导盲:1.完善公交车语音播报。2.完善公交系统无障碍标识。3.增设公交导盲系统。
补充说明:1.完善公交车语音播报。以“车内报站,车外报号”为原则,增设或完善公交车语音播报装置。目前部分公交车设有内放和外放喇叭,内放喇叭提示到站,外放喇叭提示左右转弯。考虑盲人出行需求,适当增强内放喇叭的播报音量;同时参照深圳、福州做法,增设报站外放功能,使外方喇叭不仅提示左右转弯,更可以报具体哪一路车到站,使盲人准确找到他们所需乘坐公交车的大概位置,避免出现因多辆公交车同时到达出现混同现象。2.完善公交系统无障碍标识。盲人群体有视力障碍,但并非完全不能感光车,建议进一步完善公交站的无障碍标识,如字体适当增大,适当使用发光装置。同时在公交站上增加盲文提示。3.增设公交导盲系统。参照广州、深圳做法,交通部门与有相关资质的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共享公交数据资源,在手机上线app导盲功能,为视障乘客提供符合需要的更加便捷、优质的出行服务。视障人士使用的手机在读屏模式下,触摸点击手机屏幕的任何位置,都有相应的语音播报提示。如公交到站播报、候车时间、线路查询、站点查询、周边查询、最近距离公交车站点等信息。
建议3、营造无障碍出行氛围:1.进一步畅通投诉咨询渠道。2.加大公益诉讼力度。3.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补充说明:1.进一步畅通投诉咨询渠道。目前盲人群众反映东莞大部分公交车司机到站必停,但仍有部分司机有招手示意才停靠的情况。对此应畅通公交服务投诉咨询渠道,保障盲人群体正当权益。视障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提前告知自身信息,包括出行时间、所候站点等,让公交系统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出行效率。2.加大公益诉讼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职责权力,深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加强与无障碍督导队联动,针对公交公司及相关职能部门多次反馈不改或改造不到位的典型问题,重点发出检察建议或提起公益诉讼,探索联合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最大限度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3.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在公交系统工作人员中开展1次普法培训,广泛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法律法规,科普盲人乘坐公交车的难点痛点,引导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法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形成良好工作作风,遇到盲人主动提醒所停公交路线,为盲人乘坐公交车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