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是一条串联东莞现代辉煌与历史记忆的河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治水已取得的成效,适时推动东江水岸联动治理,打造东莞多元化活力城市滨水公共消费空间,推动水文化、水经济蓬勃发展,将会为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世界制造业之都提供强大助力。

建议1、充分认识东江的价值,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镇(街)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
    补充说明:一是成立“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工作领导专班,协调东江及沿线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建立市级层面高位统筹、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简化有关审查审批流程。在保障防洪和生态安全前提下,探索打破东江水岸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陈规,加强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推动有关部门将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的审查审批纳入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进度。三是明确部门责任和分工,形成合力促进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落地实施。由市工作领导专班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解决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建议2、构建共同愿景,打造融合历史、生态的城市公共消费空间。
    补充说明:以愿景来统筹和加快东江沿线各要素的整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打造展示历史文化、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消费等级的公共消费空间。构建“一江品千年、一水知百味、一带入莞乡”的发展目标。重拾石龙火车站、石龙港、塘尾古村、榴花公园、可园、 金鳌洲塔等地的历史记忆,挖掘东江的历史文化,使古村、古塔、古港、古站合一,将东江打造成集生态、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自然和现代相融合、古今通幽的滨水旅游胜地,营造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美丽风景。积极营造多维水岸公共空间,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目前,东江沿岸拥有成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参考国外成功案例,结合现有的土地等建设都市田园,在此区域沿岸植入“城市沙滩”、“都市田园”等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使沿江公共空间融入文化、体育、游憩、农业等多种功能,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吸引城市生活回归水岸。打造东江滨水空间复合功能,营造消费、运动、时尚等多样化的空间,让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重要载体,以文化消费、餐饮消费、娱乐消费为引导,通过滨水开发带动水岸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消费升级。使市民在滨水空间中得到多样化的消费体验的同时,提升东莞在湾区的魅力。
    建议3、联通线性路径,形成现代与历史的互动,实现“一江品千年”。
    补充说明:通过构建连续滨水步道整合东江热点空间,打破时间维度的割裂,将现代空间与传统的历史空间相联系。一是通过改造沿江步道、引入水上游船等方式贯通东江沿岸横向路径,实现东江诸岛与滨水空间贯通。二是通过增设步道、利用开敞空间等方式加强东江与腹地功能区的纵向联系,形成生态空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域人流与功能的融合。
    建议4、营造公共空间,形成具有多维度功能的活力水岸,实现“一水知百味”。
    补充说明:掘东江沿线各类开敞空间,通过提质再利用,形成多元化的都市休闲型、自然生态型、历史人文型的公共场所。通过对现有公共空间的提质、附属空间的挖掘,形成以城市服务为主的都市休闲型空间;通过活化现有的农园耕地,同时考虑建设用地的近远期弹性利用,打造以生态体验为主的自然生态型空间;通过对历史区域现有开敞空间的整合优化,打造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历史人文型空间。
    建议5、置入活动项目,形成观游一体的城市魅力景观带,实现“一带入莞乡”。
    补充说明:以公共空间作为活动的发生容器,在各类节点和线性路径上置入多元化的活动项目,在节点空间上导入文化、商业、生态等主题IP的户外活动,导入慢跑、游船等各类线性游憩活动,以点带线、串珠成链,将东江打造为一条品味东莞现代、历史、生态、文化的魅力滨水带。

提案者: 谢忠艺

加快东江水岸联动治理,打造东莞活力滨水公共消费空间涉及我镇正在实施的碧道建设主要工作。根据《东莞市石龙镇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我镇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情况如附件所示,目前我镇已完成石龙镇2021年碧道建设工程(对应规划中的东江干流右岸碧道)、石龙镇2022年碧道建设工程(对应规划中的东江南支流右岸碧道)、沙河石龙段慢行道建设工程(对应沙河左岸碧道及东江北干流右岸碧道0.7km),东莞市石龙镇东江北干流南岸堤岸空间环境整治工程(对应东江北干流左岸碧道)已开工建设,目前完成工程总进度75%,计划6月底完工。东莞大堤碧道已由市水务局统筹完成可研方案编制工作,可研成果已移交我镇,目前我镇已完成可研立项,正在编制初步设计和概算,计划10月份开工建设。
  下一步,镇水务中心将积极联系镇河长办、工程建设中心共同加快推进东江北干流左岸碧道及东莞大堤碧道建设,加快东江水岸联动治理建设。(石龙镇)


提案建议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与碧道建设理念相符。我市已成立碧道建设工作组,由市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市水务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和市自然资源局,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合力协调解决项目立项、投资和用地问题,确保落地实施。根据省河长办关于支持碧道建设的相关文件指示,明确要求相关部门需合力支持,并进一步优化简化碧道建设相关审查审批流程,如省管河道(如东江)的碧道建设涉水审批权限下放至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碧道建设主要任务内容涵盖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根据《东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市统一牵头、重点谋划建设市主干碧道建设,其中东江干流、东江北干流、东江南支流下游段均由市水务局统一编制可研方案,东江南支流上游段纳入三江六岸片区由市“一二三”中心城区指挥部统筹建设。东江片区整体碧道建设思路是以水为纽带,一江引领,整合江、岸、城、岛等空间要素,缝合各个区段功能体系,打造东江生态和人文体验轴,三江六岸段则为中心城区段重点打造都市休闲滨水空间。东江沿线规划串联多个特色节点,如黄大仙公园、鲤鱼洲岛都市生态农业园、燕窝湿地公园、滨江体育中心、龙湾湿地公园、粤晖园历史节点、袁崇焕纪念园、华阳湖生态节点和沙田穗丰年生态节点等,聚集了现代、历史、生态、文化等多元素节点,将通过碧道建设串联形成城市魅力滨水景观带,充分展示治水成效,推动东江水岸联动治理,打造东莞多元化活力城市滨水公共消费空间,推动水文化、水经济蓬勃发展。(水务局)


办理单位: 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碣镇,石龙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