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是一条串联东莞现代辉煌与历史记忆的河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治水已取得的成效,适时推动东江水岸联动治理,打造东莞多元化活力城市滨水公共消费空间,推动水文化、水经济蓬勃发展,将会为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世界制造业之都提供强大助力。
建议1、充分认识东江的价值,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镇(街)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
补充说明:一是成立“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工作领导专班,协调东江及沿线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建立市级层面高位统筹、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简化有关审查审批流程。在保障防洪和生态安全前提下,探索打破东江水岸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陈规,加强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推动有关部门将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的审查审批纳入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进度。三是明确部门责任和分工,形成合力促进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落地实施。由市工作领导专班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解决东江水岸联动共治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建议2、构建共同愿景,打造融合历史、生态的城市公共消费空间。
补充说明:以愿景来统筹和加快东江沿线各要素的整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打造展示历史文化、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消费等级的公共消费空间。构建“一江品千年、一水知百味、一带入莞乡”的发展目标。重拾石龙火车站、石龙港、塘尾古村、榴花公园、可园、 金鳌洲塔等地的历史记忆,挖掘东江的历史文化,使古村、古塔、古港、古站合一,将东江打造成集生态、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自然和现代相融合、古今通幽的滨水旅游胜地,营造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美丽风景。积极营造多维水岸公共空间,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目前,东江沿岸拥有成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参考国外成功案例,结合现有的土地等建设都市田园,在此区域沿岸植入“城市沙滩”、“都市田园”等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使沿江公共空间融入文化、体育、游憩、农业等多种功能,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吸引城市生活回归水岸。打造东江滨水空间复合功能,营造消费、运动、时尚等多样化的空间,让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重要载体,以文化消费、餐饮消费、娱乐消费为引导,通过滨水开发带动水岸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消费升级。使市民在滨水空间中得到多样化的消费体验的同时,提升东莞在湾区的魅力。
建议3、联通线性路径,形成现代与历史的互动,实现“一江品千年”。
补充说明:通过构建连续滨水步道整合东江热点空间,打破时间维度的割裂,将现代空间与传统的历史空间相联系。一是通过改造沿江步道、引入水上游船等方式贯通东江沿岸横向路径,实现东江诸岛与滨水空间贯通。二是通过增设步道、利用开敞空间等方式加强东江与腹地功能区的纵向联系,形成生态空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域人流与功能的融合。
建议4、营造公共空间,形成具有多维度功能的活力水岸,实现“一水知百味”。
补充说明:掘东江沿线各类开敞空间,通过提质再利用,形成多元化的都市休闲型、自然生态型、历史人文型的公共场所。通过对现有公共空间的提质、附属空间的挖掘,形成以城市服务为主的都市休闲型空间;通过活化现有的农园耕地,同时考虑建设用地的近远期弹性利用,打造以生态体验为主的自然生态型空间;通过对历史区域现有开敞空间的整合优化,打造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历史人文型空间。
建议5、置入活动项目,形成观游一体的城市魅力景观带,实现“一带入莞乡”。
补充说明:以公共空间作为活动的发生容器,在各类节点和线性路径上置入多元化的活动项目,在节点空间上导入文化、商业、生态等主题IP的户外活动,导入慢跑、游船等各类线性游憩活动,以点带线、串珠成链,将东江打造为一条品味东莞现代、历史、生态、文化的魅力滨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