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发布了《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东莞市区域卫生规划的通知》(东卫〔2023〕146号),提出了“需求导向,提质扩能;统筹协调,优质均衡;关口前移,平急结合;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基本原则,和“到2025年,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符合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具有东莞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发展和健康服务整体水平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当前,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相继开展了新的医疗布局,如以东莞市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东莞市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立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推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成立等,积极探索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创新发展路径。
  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运作15年,以及加上近年成立的新型医疗集团、医联体,虽然已经形成社区卫生、镇街医疗机构、区域中心医院、高水平医院等四级医疗架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难以有效整合卫生资源。以大朗为例,2023年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约970,000人次,大朗医院年门诊人次979,988人次 ,住院30,908人次,其中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转诊人次约75,600人,其中转镇外就诊人次约30,000人,外转率达40%,无论是患者资源还是镇街医院的医疗服务资源都不能最大化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不利于属地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建议1、加强“1+1+1+1”战略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模式建设。
    补充说明:第一个“1”为镇街卫生服务站点: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与镇街医院这个医疗圈的合力,确保大部分患者留在辖区就医,形成正真意义上的医联体。并通过这种紧密型医联体,为患者真正落实分级诊疗,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管理,实现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利用等。甚至在镇街出现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双方人力资源都能高效调度使用。以及在医保管理上更加具备统筹意义。通过深化建设,使到镇街医疗资源更加优质高效使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打造出“1+1”的共同发展模式,管理模式为政办院管。鉴于东莞行政架构的特殊性,以区域发展的思路难于打破的情况,现阶段可以结合镇街人口、经济、医疗水平状况,对综合实力较强镇街,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镇街性的医疗集团,将镇街医院与镇街社卫中心紧密联合,由镇府主要领导担任集团主席,镇街卫健局主要领导担任集团理事长,形成理事架构,定期针对业务运营情况进行统筹分析,持续改进。待条件成熟,运行畅顺,再不断完善镇街医联体在日常运行、人员管理、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为了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打造出“1+1”的共同发展模式,2023年东莞市大朗医院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共同编制了《东莞市大朗医院关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2023-2027)》,提出了以大朗区域范围为主线+周边区域为补充,以大朗医院直接辐射与合作范围为主导的医疗资源优化方案。第二个“1”为镇街医院:深化镇街医院与区域中心医院这个医疗圈的合作,通过专科患者双向转诊工作解决小部分专科疑难患者转往上一级医院就医的问题。镇街医院应发挥承治与承转作用,打通专科患者在基层医院通往区域中心医院治疗的通道。第三个“1”为区域中心医院:优化区域中心医院与高水平医院这个医疗圈的合作,解决个别危重症患者救治问题。为此,区域中心医院应与高水平医院建立完善的合作关系,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的绿色通道。第四个“1”为高水平医院:为了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建设,高水平医院可以包括市内市外医疗机构。这些医院应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共同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综上所述,为了强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建设,建立“1+1+1+1”战略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模式至关重要。这将强化医疗圈的合力,深化合作深度与宽度,使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基层,加强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镇街医院联动,形成合理分级诊疗管理,并优化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问题。特别是在镇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与镇街医院这个医疗圈的合力上建议做到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信息系统建设等六个统一。

提案者: 香富辉

市医保局答复:
我市医保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始终立足“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通过健全医保就医制度、待遇标准差异、支付方式等,不断完善全市医保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参保人合理就医,积极协同全市医疗服务资源分级和优化布局,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