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发布《东莞市科学绿化实施方案》(东府办〔2022〕57号),要求到2025年东莞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达14.8平方米,新建和改建1000个“口袋公园”,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口袋公园”是城乡绿地系统的末梢,是合理利用大空地、小角落,通过借地绿化、见缝插针等方式打造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对市民开放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目前,我市各个镇街统筹协调各村(社区)陆续建设了一批口袋公园,例如大朗的荔香儿童公园、朗豪儿童公园、松木山文体公园;茶山坑口公园、京山叶永青公园、孙屋后山公园;虎门镇口儿童口袋公园等。这些口袋公园不仅能够优化我市城乡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还有效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增强城市活力的作用。在增加口袋公园的“量”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提升口袋公园的“质”。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欠缺考虑。在现实中,很多老旧村落、人口密集的社区楼宇缺少绿化景观,口袋公园的数量分布不均衡,选址规划考虑较少。口袋公园的选址未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导致许多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未能被最大化利用起来。
  (二)功能较为单一。在设计和建设上未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部分口袋公园所承载的功能较为单一,大多以生态绿化或休闲健身功能为主,缺乏将党建文化、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消防安全等主题相融合,地域文化元素不够突出。同时,许多既建公园较为老旧,而且座椅、路灯、健身器材等各项基础配套设施老化。
  (三)后续管理缺失。在部分建成的口袋公园中,存在周边居民乱丢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也有清洁管理、设施维修、绿植养护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

建议1、加强规划,优化布局数量。
    补充说明:根据我市《东莞市科学绿化实施方案》要求,各镇街结合实际制定口袋公园规划方案,按照因地制宜、满足群众需求的原则合理布局口袋公园的选址和数量,以人口密集程度和绿化休闲公共空间有限程度为主要导向,进一步解决我市口袋公园分布不均、绿化不足的问题,合理利用拆迁地、边角地、废弃地,做到应用尽用、见缝插绿、以绿治脏,进一步激发城乡商业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建议2、拓展功能,增加文化属性。
    补充说明:注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不断拓展口袋公园功能,既要打造适合周边群众休闲、娱乐、小憩、玩耍的口袋公园,又要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传统,融合党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历史文化等元素,形成“一村多园林”“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品牌公园,打造功能丰富、活力有趣的口袋公园。以大朗为例,求富路社区结合“牛文化”打造“牛过之路-求富路之路-宜居之路-幸福之路”文化景观大道;黄草朗村在公园中设置“十三姓”雕塑、“黄草朗记”雕塑,不断彰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
    建议3、建立机制,加强后续管理。
    补充说明: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存在,建议公园属地落实责任制,把口袋公园的管理纳入考核内容中。此外,鼓励群众力量参与管护,建立口袋公园园长制、推行志愿服务等管理模式。

提案者: 何善通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答复内容:

2024年6月24日,经电话联系,就答复内容与何善通委员进行了沟通并达成共识,何善通委员表示满意。

办理单位: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团市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