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国家的花朵、城市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儿童身心愉悦、健康成长既是父母的期望,也是政府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成才,特别提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亦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公益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病假请管理。”
儿童公园作为专为儿童设计、具有儿童特色、满足儿童需求、深得儿童喜爱的活动、文化、娱乐、互动空间。从社会层面看,当前部分都市儿童患有“自然缺失症”,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减少,缺乏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从个体层面看,有教育学家认为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促进亲子更好地沟通,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因此,儿童公园是促进儿童成长的重要载体和活动空间,是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能够提高城市品质、体现城市关怀。
东莞公园数量多达1266个,但没有一个儿童主题公园,且现有的城市公园中普遍缺乏儿童活动环境设计。近年来,市妇联、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推进“园中园”儿童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方面作出了探索和努力,积极推动在已有公园增添儿童设施,在社区小巷建设集知识性、休闲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公益性儿童公园,目前已建成的“园中园”儿童公园76个、在建35个,含有儿童设施的口袋公园125个,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极大欢迎,但其覆盖率和功能性还远远满足不了东莞163万儿童的需求。
相比较下,广东其他城市绝大部分已建成市级儿童公园,如广州市、江门市、肇庆市、佛山市、汕头市、汕尾市、中山市、河源市等均建成开放了1座较大型的市级儿童公园,深圳市、韶关市、湛江市、揭阳市在原有公园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建成市级儿童公园;其中广州市还有12座区级儿童公园,江门新会、深圳龙岗、佛山桂城、惠州大亚湾、中山南朗和小榄等地均有1座一定规模的区级儿童公园;此外,珠海、阳江等地市级儿童公园动工在建中。
东莞作为GDP 超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人的“双万”城市,拥有18岁以下的儿童163万,儿童公园建设上存在短板,亟待加以重视并采取改进措施。
建议1、一、要提高整体认识,多点发力和多元投入推进全市儿童公园建设。
补充说明:市政府加强对《东莞市儿童友好基地和镇街空间建设导则》等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标准的宣传。各部门要提高在各自职能范围内推进儿童公园建设的认识与自觉,尤其是工作职能较多涉及城市建设的单位,如自然资源、城乡建设等重点单位要带头,多个职能部门要共同发力,标准化推进全市儿童公园建设。各镇街要科学制定镇级、村社区级儿童公园建设标准,统筹工作,协同资源,形成对儿童公园建设理念和标准要求的共识,共同推进儿童公园的高质量建设。同时,鼓励儿童公园多元主体投入。一是政府在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儿童公园。这类儿童公园主要发挥普惠性、社会性、公益性效应。二是利用体育彩票、慈善基金等收益,补贴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儿童公园。三是市场主体投入大型儿童游乐公园建设。例如常州市恐龙园就是由市场主体游资建设的儿童专业化、知识化、娱乐化公园,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经济社会效益都非常高。这类投资主要适用于市场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性特色化儿童乐园,政府可以在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建议2、二、要提高整体覆盖,合理布局与多种模式推进全市儿童公园建设。
补充说明:市政府加快层级化和社区化的儿童公园体系建设,明确儿童公园不同建设模式,保证市级一个儿童公园,全力推进东莞市儿童科普教育基地(东莞市儿童公园)的建成开放,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镇级和村社区级儿童公园的配置。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根据东莞实际,依照不同规模、空间、内容、功能等,东莞儿童公园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模式:一是独立儿童公园模式。市级、中心镇大型儿童公园可以采取独立空间建设。二是“园中园”模式。借助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等部分空间,规划建设儿童公园。例如,北京就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规划建设了“儿童乐园”。三是公共空间改造模式。例如将城市广场部分空间改造成儿童公园。四是社区“微公园”模式。利用社区微小型公共空间,赋予其基础性儿童公园功能。五是室内儿童公园模式。借助一定规模的室内空间,规划建设不同特色和功能的儿童乐园。同时,各部门、各镇街应根据城市规模,基于生活圈进行社区化配置,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出行距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出行特征和活动需求,合理布局社区儿童公园,提升基层儿童公园整体覆盖率,努力绘就妇女儿童家门口的“幸福圈”。
建议3、三、要提高整体规划,整合资源与多效共赢推进全市儿童公园建设。
补充说明:市政府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考虑儿童需求,整体规划全市儿童公园建设。各部门、各镇街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时刻关注儿童公园的建设,擅于整合资源,借资借力借势,主动联合,擅于统筹,合力建好儿童公园。如南城街道妇联积极链接545万“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在石鼓社区以“一巷一园一廊一家”为布局,建设白玉兰儿童公园;各村(社区)积极申请“民生大莞家”“民生微实事”项目、“城市品质综合提升”、“美丽幸福乡村连片”等项目资助经费,以“一米高度”变“荒”为宝,化“乱”为整,助力儿童公园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儿童公园活动空间。儿童公园既要布局合理、建得充足,更要用得充分、效应彰显。一是由政府出资为主、利用公共空间建设的市、镇街、村社区不同等级规模的儿童公园要突出公益性、普惠性,免费向社会开放。二是由政府在供地、资金等方面给予补助扶持的投资主体建设的儿童公园应采取政府批准的价格政策,面向社会优惠开放。三是对于市场化投资、商业化运用的儿童公园,鼓励其丰富消费内容、创新营销举措,体现社会责任,联合有关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等吸引国内外游客、少年儿童。四是鼓励在符合条件的儿童公园设立研学基地、教学基地、活动基地等,把儿童公园这一空间资源管理好、利用好,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欢乐天地、幸福天地、成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