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15时至4月7日15时,互联网共监测到有关“公厕标识混乱难以识别”事件的舆情信息2784条,其中,来自新浪微博平台的舆情数量最多,信息总数达2026条。数据分析显示,全网信息量中,负面信息占比48.41%,中性信息占比39.96%,正面信息11.63%。负面信息主要是舆论不满公厕标识过于复杂,甚至无法区分。近日,广州“老伯看不懂英文误入女厕被指非礼”话题更是登上热搜。其实很多年轻人也说“现在上厕所基本都靠猜。”“没文化上厕所都没办法”。
公厕作为当代常见且重要公共设施,其最终目的只是便民。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为了追求其独特性,将原本旨在清晰指引的标识过度艺术化,各种“奇葩”公共厕所标识令人眼花缭乱。例如:敦煌壁画、几何构型、抽象图像、“乾坤”、象形文字等等,这些花里胡哨的设计不仅让年轻人分不清,更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孩童和中老年人来说,这样的“设计”造成了麻烦。让用以“方便”的公厕,变得不那么方便。
公共厕所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管理者在作好公共厕所布局的同时,也应重视公厕指引标识所在的位置、式样和内容详细程度。公厕非小事。规范标志,在保证市民看得懂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文化或创意色彩,切不可本末倒置。
建议1、政府主管部门出台公共卫生间标识的“负面清单”,说明白哪些标识不能出现。
补充说明:要杜绝部分图标设计打擦边球,引人不适。比如此前上海网红餐厅的“偷窥”厕所标识,就被指下流恶俗。
建议2、对全市各类公厕现有标识上统一添加“男女”字样。
补充说明:公共场所的厕所,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其服务大众的属性。对于老百姓来说,标识越醒目越好,文字越简单越好。不论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公共厕所都需要让人一眼便知的标识。可以根据各产权单位装修氛围差异、服务群体不同等现实情况,保留其个性化的设计理念需要,同时添加“男女”字样的明确标识。
建议3、新建公厕按传统习俗“男左女右”建设。
补充说明:“男左女右”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一习俗和我国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