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工合作日益成为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医疗技术创新,通过医工合作,加快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将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引入医院,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医院的竞争力。通过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医工合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学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为医工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近年来,东莞市的高水平医院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对科研的投入非常大,两家高水平建设医院及市属公立医院取得国家自然等基金数量每年都创新纪录(2023年东莞市各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25项)。然而,尽管医疗机构的科研成绩有显著进步,但能实现的成果转化的仍然极少。另一方面,东莞市对高水平大学的投入非常大,包括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和东莞理工学院等,已经引进了很多高水平的人才。一些大学的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对于把新近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也有很高的热情。因此,东莞市加强市属医院与市内大学及科研机构医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医工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存在问题:
     东莞市的高水平医院建设今年取得显著进步,取得国自然等基金数量逐年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增长非常大,但目前市内各家公立医院的科研成果能实现的成果转化非常少。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医院
  为争取国自然立项数量,大多数科研立项都是基础研究,缺少实用价值以及转化的路径;其次,可能对于科研成果转化认识不足,导致科研成果中真正能落地临床应用的非常少。另外,各医院对于市内大学及科研机构由于存在专业壁垒,缺少了解及交流。

建议1、建立医工合作委员会。
    补充说明:建议由市科技局与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由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计划、协调资源、监督合作项目的实施。
    建议2、设立医工合作专项基金。
    补充说明:由政府、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医工合作项目的研发和推广。
    建议3、组建医工联合实验室,实施医工人才交流计划。
    补充说明:由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实验室,共同开展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医院与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定期开展人才交流活动,互派人员学习、培训和交流,提高医工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提案者: 科学技术科学研究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办提案第20240137号的会办意见 
   
  市卫生健康局: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关于建立我市公立医院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医工合作平台的建议》(第20240137号,以下简称《提案》)收悉。《提案》中涉及财政资金保障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建议2,根据财政职能,经研究,我局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建议2提出由政府、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医工合作项目的研发和推广。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东府〔2019〕53号):“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研究制定公立医院财政投入保障办法,科学界定政府投入责任。加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将符合政府保障范围、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以及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任务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文件精神,公立医院与科研机构医工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经费,不属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责任。
  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市财政对卫生事业总投入分别为75.37亿元、86.42亿元和85.44亿元,其中对市属公立医院投入分别为7.08亿元、9.71亿元和9.86亿元。
  综上所述,我市已充分保障了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对于《提案》提出的由政府、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综合考虑政府投入责任和现阶段财政承受能力后,建议市卫生健康局进一步研究由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的可行性,用于支持医工合作项目的研发和推广。
   

东莞市财政局

2024年6月26日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37号
  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卫生健康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现将《关于建立我市公立医院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医工合作平台的建议(第20240137号)》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一、由医院、大学及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实验室,共同开展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情况
  为践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讲话精神,广东医科大学立足新时期创新与发展,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新机制以及服务社会的新路径、新平台、新载体,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机遇、做出贡献、实现发展。2024年3月20日,学校牵手张元亭教授团队,共同建设“湾区人工智能与心脑血管湾区工程实验室”,张元亭教授担任广东医科大学心脑血管智能医疗器械领域首席科学家。
  二、下来工作安排
  2024年,我市将继续支持广东医科大学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广东行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医用细胞粤港澳大湾区实验室”,优化科研平台,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供平台保障。
   
   

                               东莞市教育局
                                  2024年6月18日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