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型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23个,其中1万座位以上的仅有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2.2万),东莞市篮球中心(1.61万)。同时,通过消防设计审核验收的只有东莞市东篮球中心、东莞市体育中心篮球馆、长安体育馆等10个体育场馆。
  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比较,东莞的大型体育场馆更显落后。广州有3万座位以上体育场馆3个,深圳有3万座位以上的体育场馆3个,佛山有2万座位以上的体育场馆2个,珠海、江门、韶关、惠州都有超过2.5万座位的体育场馆。东莞的大型体育场馆不仅在珠三角地区处于落后地位,甚至比粤北粤东粤西的一些城市都要落后。
  优秀的体育场馆不仅能满足体育赛事的需要,对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城市的更新发展以及形象塑造都有着重要意义。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至少在三方面制约了东莞城市的发展:一是作为体育强市,东莞缺乏承办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硬件条件。东莞市篮球中心是我市唯一一个固定座位数量超过1万且通过消防验收的大型体育场馆。自开馆以来,东莞银行篮球中心已成功举办了2014年姚基金东莞篮球慈善赛、CBA联赛(目前为广东宏远队主场)、2015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多场国内外大型活动,对东莞城市软实力提升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东莞现有的体育场馆条件,难以承办更多竞赛水平高、影响力大、传播性强的体育赛事。二是难以吸引一线明星的大型演唱会。今年以来,全国线下演唱会一片火热,呈现“井喷”态势,演唱会为城市带来的累计综合消费带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消费扩容提质,提高了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但由于东莞没有合适的大型体育场,引进大牌热门艺人的演唱会很难盈利。一线明星一般选择在2万人以上的体育场举办演唱会,如果没有3万人以上的体育场,无法支撑项目落地。由于东莞目前无法提供2万人以上的体育场作为演出场所,因此引进一线艺人、流量明星演唱会的难度都比较大。三是大型体育设施的落后,将影响东莞作为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体育场馆由最初满足基本赛事、观赛需求,逐步被赋予社交、休闲、商业化、电视转播主体等功能,逐步进化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助推剂。高层次人才对高层次的体育设施有要求,市民日趋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更符合年轻受众群体需求的时尚潮流运动,都需要一个大型体育场馆来承接。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建设体育场馆,重视发展场馆服务业,提出场馆数字化、智慧化、市场化等建设目标。综上,提出建议:
  一、推动新建一座可容纳40000名观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体育场。围绕场馆,以点带面,打造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文娱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公园。以体育场馆为核心、交通枢纽和周边设施为辐射的产业集群,帮助体育与各类产业建立起相互依存互利的能动关系,加快城市和社会资源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新建体育场可借鉴成功经验,采取BOT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面向全国吸引有资质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可以考虑用专项债融资的方式,从融资方式和经营模式角度考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促进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三、推动高标准建设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足球场馆,将其充分扩充完善并有效承接大型赛事活动,满足“一馆多用”的需求。
建议1、推动新建一座可容纳40000名观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体育场。
    补充说明:围绕场馆,以点带面,打造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文娱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公园。以体育场馆为核心、交通枢纽和周边设施为辐射的产业集群,帮助体育与各类产业建立起相互依存互利的能动关系,加快城市和社会资源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建议2、新建体育场可借鉴成功经验,采取BOT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补充说明:面向全国吸引有资质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可以考虑用专项债融资的方式,从融资方式和经营模式角度考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促进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建议3、推动高标准建设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足球场馆,将其充分扩充完善并有效承接大型赛事活动,满足“一馆多用”的需求。

提案者: 无党派人士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无党派人士提出的《关于修建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议》(第20240133号)提案收悉。根据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工作职能,现将我局对相关内容的会办意见函告如下:                  
 一、对于无党派人士提出关于推动新建一座可容纳40000名观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体育场的建议,我局认为该建议符合我市建设更高水平体育强市的工作部署,在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现代化的运动条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消费扩容提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建议贵单位会同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就相关建议的建设可行性开展专题研究。若推动建设大型体育场过程中涉及的项目经市政府批复明确由我局负责实施,我局将结合工程管理实际,进一步发挥专业和经验等方面优势,主动作为,密切配合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二、对于新建体育场可借鉴成功经验,采取BOT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的建议,我局认为,相比采取BOT或PPP等引入社会资金建设、运营的模式,政府投资更能保证高标准建设项目,功能定位更为准确,投资控制也更好把控。同时建成后移交国企或市属企业管理,更能从全市层面把准推广文旅、体育等方向,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篮球中心为例,篮球中心是一个高标准建设的场馆,由市财政全额投资,建成后移交东实集团运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案例。新建体育场以何种模式建设,建议以市政府意见为准。 
三、对于推动高标准建设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足球场馆,将其充分扩充完善并有效承接大型赛事活动,满足“一馆多用”的需求的建议,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是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目前方案基本稳            定,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足球场为普通运动场,一侧设置有顶棚的水泥看台,无固定座位,看台可容纳1000-1200人,临时举行全校活动时布置座椅,为此现阶段本项目无法按高标准建成为承接大型赛事活动,满足“一馆多用”的场馆,场馆使用问题,建议以市大学筹建办的意见为准。后续我局将结合项目功能定位、建设内容统筹考虑,按推动高标准建设体育场、体育馆的需求来筹建其他处于前期策划过程的工程项目。                   

特此回复。                                                                                                                                                                                                                                                                                                                                                      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
2024年6月4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城建工程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