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这些规定和要求既体现了对教学、教育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孩子成长需要的呵护。
然而现在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课间休息时间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洗手间不能出教室的现象;有些学校制度详细规定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活动种类、声音大小,同时还规定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班分的扣罚挂钩,以课间打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等缘由限制学生课间外出活动。无论限制孩子活动,还是禁止孩子嬉笑,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一刀切的做法,学校固然便利了管理,但属于因噎废食,有违教育初衷。
建议1、建议教育部门提高对课间休息时间的重视程度
补充说明:课间休息时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深度交流,疏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放松双眼;张弛有度的生活、你来我往的社交,不是成年人独有的权利,也是孩子们的必需。在紧张的课程之间,让孩子轻松自在个几分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课上的几十分钟,更好地为追逐星辰大海做好准备。
建议2、建议允许学校自主优化课间时间管理方式
补充说明:不断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掘民间体育资源,推广跳长绳、转呼啦圈、跳皮筋、踢毽子、扔沙包、滚铁环、抽陀螺等简便易行、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能传播传统文化。
建议3、建议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防护管理
补充说明:把课间休息时间还给学生,并不等于孩子就会出事。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购买保险产品等方式来减少孩子出事概率,消除各方顾虑。确保学生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底线要求,学校有责任为孩子成长成才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有责任塑造孩子的安全意识,也有责任通过多元化手段让孩子铭记安全常识,注重自我保护。学校要优化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排除校园安全隐患,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取增加防护设施、派设巡查老师等安全措施。
建议4、建议教育部门研究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补充说明:为了减少玩闹带来的意外安全风险,减轻家长的负担、“分解”学校的压力等,应有的保险产品必不可少。家长购买必要的意外伤害险、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或者校园综合险,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