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轻便、经济,正成为东莞市民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东莞交警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超过200万辆。
随着东莞电动自行车数量继续增多,其停放乱象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占道占位、影响出行、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也已日趋严重。
此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订餐、电商平台的兴起,快递、外卖配送员数量日益增加,快递、外卖电动车闯红灯、逆行、超速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大量交通事故,市民饱受电动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之苦;而另一方面,部分街道并没有设置专用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车主在机动车道上骑行又怕不安全。如何治理电动车违规乱象,让市民出行更“顺畅”已成为现时大家关注的焦点。
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
补充说明: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交通法规和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规范,让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建议2、设“潮汐式”隔离带,调整道路微循环。
补充说明:在一些区域划定电动自行车禁行区域、禁行时段,各自按道行驶。从技术上进行优化,比如借鉴潮汐式隔离,在交通繁忙的时候,设置潮汐式隔离带,交通不繁忙时就把它取消掉。电动自行车在人行道上借道,要求做到合理避让行人。同时,通过将局部道路双向通行调整为单向,并增设非机动车道的模式,构建区域交通微循环系统,机动车道有所缩减,车道通行效率可以明显提升。
建议3、安装隔离护栏,路面下沉式改造。
补充说明:在景观大道上,通过标高调整绿道下沉15-20厘米,把原先和人行道共板的绿道下沉,与车行道平齐,并铺设沥青、做好非机动车道标识、指示牌。专道专行,有效解决了之前人车混行,磕碰频发、人行道上骑行颠簸不适等问题。对于普通道路,将车行道进行“瘦身”,通过安装隔离护栏,实现机非分离、车辆各行其道。
建议4、完善停车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合理的电动自行车停车点。
补充说明:坚持以人为本,在不影响行人、盲道的基础上,做到“还路于民、便利于民”,在各个繁忙的地区主要路段增设非机动车停放点,以减少乱停放现象。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停车需求,有效降低了违规停放电动车乱象发生的机率。
建议5、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乱停放、与人抢道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补充说明:常态化开展机动车秩序整治,拉网式清理车辆违停较为严重路段、点位,扎实开展违停治理工作。对占用消防通道、无障碍通道、违反禁令标志、逆向停车、不按泊位跨线停车等乱停乱放行为,进行拍照取证,一律粘贴违法停车告知单进行处罚,确保整治行动及时、高效,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执法人员的巡逻频次,提高违法行为的查处率。为群众出行创造安全、有序、畅通道路交通环境。
建议6、加强社会共治,组织社区居民、物业管理等相关方面参与到电动自行车管理中来。
补充说明:强化宣传教育,社区规范电动车停放宣传标语,张贴在小区宣传栏、楼道、电梯间等醒目位置,提醒居民电动车不要停放在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不与电动车同乘电梯,增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同时,社区通过视频公众号推送警示教育视频,在居民群不定时滚动发送“严禁电动车入户”温馨提示,与居民签订《电动车规范停放、充电承诺书》,对居民进行郑重提醒,禁止在楼梯间停放电动。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网格员逐楼、逐层、逐户地进行检查抽查,发现一户清理一户,共同监督乱停放等问题,不断提高辖区居民规范停放电动车的安全意识,有效预防了楼道内电动车火灾事故的发生,共同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辖区环境,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建议7、引入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GPS定位等技术,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和监控,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补充说明:公安机关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侦查信息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规范侦查流程,实现依法执法,以提高自身的侦查工作水平和质量,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来对案件的风险设置、时效进行提示,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和监控,从而让侦查人员有所预警,实现依法办案,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