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起,东莞陆续在全市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在家用电动自行车实现合规化管理的背景下,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也颇受关注。鉴于共享共享电动自行车便捷、智能等属性对市民中短途出行和城市交通科学管理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会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目前的问题包括:
1、根据东莞市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电动自行车需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上牌,取得行驶证并悬挂号牌后,方可上路行驶。意味着东莞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市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东莞通过推广带牌销售、推出回收置换服务等加快淘汰超标车,但鉴于上牌后用户的车辆仍能篡改车速、更换电池等,及电子车牌因成本高等原因在国内推广有限,预计后续非标车辆的管理仍是监管难点。
2、根据媒体报道数据显示,东莞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700万辆。在使用符合新国标的已上牌电动自行车,成为东莞市民合法权益的背景下,要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会超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容量,或需另辟蹊径。
3、电动自行车增长迅猛,停放问题日益凸显,日常东莞大街小巷共享单车由于有统一运营方管理,摆放较为整齐。而市民自有电动自行车停放则很是随意、混乱,很少有停放在划设的停车位内的。市民电动自从车无序混乱的停放给市政交通道路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商圈由于门口不允许停放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市民大多把电动自从车停放在人行道上或者市政道路上,挤占人行道及机动车道;在部分城中村、市场中狭窄路选乱象更审,造成消防安全隐患;在小区内电动自行车被随意停放在小区空地、人行通道、电梯出口等公共区域,既挤压业主公共活动空间,也造成安全隐患。
4、伴随市民需求攀升,有个别企业试探性在个别镇街投放运营共享电动助力车,由于市民确实有需求,但企业行为与目前政策违背,所以运营企业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打起“游击战”,无法形成规范化管理,主管部门收车后用户无法再使用车辆,亦可能造成用户充值损失。
建议1、东莞可持续“软硬兼施”加快东莞超标车置换进度以及对违规电动自行车加强整治的同时,在部分行政区试行招标引进及运营更加便于集中科学管理的共享电动自行车。
补充说明:通过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可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及共享自行车等多元化城市交通出行体系,有序推进绿色慢行交通发展,也有助加快淘汰超标电动自行车。国内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企业基本是利用电子围栏技术,使用户只在指定地方停放车辆,否则将无法落锁和结费。很多共享电动自行车搭载防篡改电气控制系统和运行感知终端,具备车况自检、骑行定位、违章警报、追踪防盗等功能,还实现电池使用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和线上化,有利于解决安全隐患问题。运营企业普遍为用户购买了“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共享电动自行车凭借低廉的价格、多样的使用场景、合规合标的车辆以及全流程管理,在充分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的同时,可从源头上解决电动自行车的“监管难”以及屡见不鲜的安全问题。市交通部门可规定参标企业的车辆需符合新国标,需实现集中充电、超区断电、定点还车和限制多人同时使用,配备智能头盔、安装智能芯片,购买保险服务等,并对中标车辆进行上牌管理。此部分从家用电动自行车转化过去的使用需求,预计将可实现清晰的全链路管理。
建议2、通过精准引导共享电动自行车发展,实现对家用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有效控制。
补充说明:安徽合肥、云南昆明等城市的数据显示,因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家用电动自行车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针对共享电动自行车构建总量管控、动态额度、定期考核的管理模式,以及保持多维度多层级的适宜规模调研和评估,有利于加快淘汰非标车及减缓家用电动自行车数量增长步伐。东莞应主动学习其他城市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经验,及时结合东莞实际进一步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在广东省内,佛山、汕头等城市走在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前列,放眼全国,安徽合肥、云南昆明、广西南宁、湖南长沙都已实施科学管理已久,值得东莞有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