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城市色彩设计指南》(GB/T 42648-2023)中指出:城市色彩是自然及人工环境颜色的视觉感知总和,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生活中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建筑物、广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色彩。一座城市的色彩是城市的脸面,传达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正如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所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座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色彩是与环境相互融合,长期形成的,每一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调、形体与特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如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帝都气派。青岛老城的红瓦、朱墙、碧海、蓝天,也充分显示出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风采。
  随着国家标准的实施,开封、许昌等诸多城市陆续启动了编制城市色彩专项规划工作。作为超大城市的东莞,在城市色彩规划方面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整个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色彩规范和监督管理,建设领域的色彩应用比较混乱,造成我市不少建筑物存在视觉污染问题,给城市形象的塑造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街头经常出现的乱涂鸦现象;广告商乱用强刺激、侵扰性的浓色对比,无限扩大广告面积和数量,使人文环境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占。尤其是各种小型店铺门口的灯箱广告,形状不一、色彩怪诞,既破坏了原有建筑的色彩,又造成了严重的色彩污染等。因此,强化东莞城市色彩设计规划相关工作,提升东莞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形象,更好地促进我市城市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迫在眉睫。

       建议1、一、成立跨部门的城市色彩联合专班。
      补充说明:作为超大城市,同时又是颇具影响力的“双万”城市,建议东莞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镇两级政府的积极性,联合规划、住建、市政、城管、市场监督等多部门成立城市色彩联合专班,统筹我市城市色彩构建工作。同时,积极引领科教文卫和社会各界的公众参与,从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后期维护管理各阶段对城市色彩全程把控,探索符合东莞特色的城市色彩创新之路。
      建议2、二、加快基础研究步伐,建立东莞城市色彩基因库。
      补充说明:东莞城市色彩规划必须围绕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统筹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历史文化等要素,抓紧开展城市色彩图谱的基础研究,建立东莞城市色彩基因库。找寻东莞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色彩关联,为后续的色彩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在建立过程中,可将城市色彩分为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规划。宏观把握整体性,确定一种总的色彩倾向;中观可按照功能分区制定分区色谱,明确各分区的色彩风格,制定分区色谱;微观则集中在建筑、城市绿化、交通场所、交通工具、户外广告、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品等具体的城市元素色彩设计上。市镇要紧扣最关键的区域、最重要的片区、最亟须加强城市色彩管理的建筑开展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示范带动,逐步铺开。
      建议3、三、促进东莞城市色彩规划编制工作,完善东莞城市色彩法规体系。
      补充说明:东莞在城市色彩的法规条文方面比较欠缺,2023年东莞升级了东莞城市标识,并发布了《东莞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管理手册》,编制了20种能够代表东莞的辅助图形呈现城市的底蕴和精彩,助力传播了更多维、立体的城市形象。但没有涉及东莞城市色彩的相关内容,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为保障其可实施性,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保障城市色彩规划的地方性法规,明确管理主体和监督机构的责任,保障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

提案者: 吴国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