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位”作为市委市政府民生五位之一,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办法》在内的一系列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章政策文件,从完善规划、精准供给、加强管理、规范秩序等方面,推动我市静态交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道路临时停车位,通过规范设置、价格调控,实现了“短停快走”。但在中心城区多个路段,如万江万福路、金新路、南城街道塘贝北路、莞城街道创业路等,出现了一种停车怪象:“包车衣的僵尸车”、泊位外停车、故意横停、斜停(规避地磁)、违法占用道路或占用禁停线、人行横道、违法占用非机动车道等,侵占了其他人的路权。同时,对于公安交警部门设置的部分严管路,例如虎门镇长德路、长安镇横增路、厚街镇东宝路、寮步镇寮城中路、大岭山南一路等,车辆停车不入位、故意压线横停等现象时有发生,且执法频率较低,未能有效发挥严管的震慑效果。

  另外,根据东莞市道路停车事务中心提供的关于中心城区停车资源普查数据显示,中心城区四个街道现有机动车62.2万辆,而中心城区共有小汽车停车场(含道路停车路段)4166个,约59.6万个泊位。其中配建停车泊位约51.79万个、路外公共停车位约1.65万个、路内停车位6.16万个(含社区内部停车位),中心城区泊车比达到0.95,高于深圳(0.75),与广州(0.97)、佛山(0.9)、惠州(0.9)相近。但经调查,中心城区违停有75%集中在居住区周边,另外90%的违停路段周边有不饱和的停车场(500米范围内)。由于我市道路违停成本低、执法不严,有部分市民有场不入、有位不停,既影响城市形象,也影响社会资本投建路外公共停车场的意愿,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建议1、精准违停执法,提高执法震慑力。
      补充说明:一是分区域精准执法。对于停车供需基本平衡区域,对于有位不停、有场不入的路段,对于道路“包车衣的僵尸车”、故意横停、斜停(规避地磁)、违法占用道路或占用禁停线、人行横道、违法占用非机动车道等违法行动,加强执法,增强震慑力;二是分时段弹性执法。合理规划执勤时间、路线,对于繁忙时段、重点区域,要确保警力全面、均衡覆盖。对于非繁忙时段、非重点区域,可柔性执法。同时,在确保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可合理设置夜间临时停车位、停车带,保障市民停车刚需。
      建议2、严管路严起来,提升规则严肃性。
      补充说明:一是充分利用10%的城市道路严管规则,科学设置严管路,并动态调整,逐步扩大严管路覆盖面;二是严管路须真真实实严查起来,公安交警部门应强化对严管路的巡查,加强停车秩序管理、强力整治,严格查处违法停车等行为,维护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执行法治规则,规范停车秩序。
      建议3、强化科技赋能,弥补执法力量不足。
      补充说明:一是加强科技装备设备的应用,加强视频监控、流动警备车、手持设备等执法设备的应用;二是扩大“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系统的适用范围,研究放宽1个手机号码1日5次的限制;三是研究使用无人机航拍等新型技术手段,提高对违法停车的发现、取证和处理效率。
      建议4、深入宣传教育,增强市民规则意识。
      补充说明:公安交警部门应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定期曝光违停乱象及其社会危害性、交通违法行为及其处罚案例,培育依法停车、规范停车的规则意识,形成“停车应归位、停车需缴费、违停必受罚”的共识。

提案者: 鲍煜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