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各镇街“搭乘”旅游产业化的快车,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依托自身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积极转型,大力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资金周转紧张,同时部分项目又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二是公共基础设施设备较薄弱,交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对游客需求的了解仍然不够全面和精准,个性化服务提供尚不够,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与游客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宣传工作力度和辐射范围较小,反响微弱、转化率低。

      建议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乡村文旅产业融资渠道。
      补充说明:其一,强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安排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支持文旅产业开发、运营等,设置多层级扶持条件。其次,可协调各方资源成立乡村文旅产业基金会,基金会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项目前景、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支持,实现社会公益价值连接商业价值。其二,优化融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旅产业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联合专业运营公司对我市文旅企业组织融资能力方面的培训,辅导文旅项目进行个性化包装和策划,突出项目的投资价值和吸引力,增强企业自身运用各种融资渠道的能力。
        建议2、推进乡村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乡村振兴有力支撑点。
        补充说明:其一,完善周边基础设施,着重加强旅游交通服务。一方面需要排查修缮问题道路,会同城建、交通等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形成合力,切实解决交通出行难、景区道路“小而堵”等痛点。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和旅游产业化发展要求,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提档升级,完善停车场、公共洗手间、母婴室等设施。同时,推动公路布局串联乡村文旅景点,因地制宜建设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促进我市交旅融合。其二,加强人文关怀,完善乡村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特殊人群及老年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体验感,如景区景点之间开通敬老爱老专线等,让需要特殊关爱群体出游无忧、便利可行。
         建议3、制定“一把尺”标准,重视服务质量,建立监管机制。
         补充说明:一方面需要统一服务标准细则,提高文旅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定期进行集中培训、开展普法讲座,输入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法律知识,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切实提供好精细化的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大文旅产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长期检查机制、投诉联合处理机制、维权机制等。
         建议4、扩大品牌效应及宣传力度,促进消费增长。
        补充说明:其一,梳理差异化卖点,增强城市故事感。一方面需要加强品牌营销意识,为乡村文旅项目构建生动的故事情节,使之具有趣味性、话题性和传播性,增强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商家与跨界品牌联名合作,打造国潮IP,开发各类衍生品,提升文旅项目的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其二,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壁垒,整合周边镇街、城市的文旅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积极促成与周边文旅示范城市或景点的消费互惠政策,共同打造珠三角圈短途旅游精品路线。其三,注入人文美学,鼓励多元化艺术形式赋能乡村振兴。对艺术乡建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引进更多具有知名度的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艺项目,提供高品质艺术体验。同时,策划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烟花会、民俗文化节等,打造集艺术创作、康养、研学为一体的艺术乡村,探索更具有深度的文旅融合新模式。其四,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加强与各级媒体、旅游业界网红主播等合作,扩大乡村文旅项目知名度,让乡村文旅产业释放发展新活力。


提案者: 谭画

        市政协委员谭画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质效的建议》(第20240090号)收悉。结合我局职能,现提出如下意见:
  近年来,我市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以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农业文化创意项目、乡村休闲旅游线路等为抓手,多举措推进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初步构建起我市乡村产业“美丽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体系。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9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7个;全市30亩以上休闲农业场所130多个,经营面积超过2万亩,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经营主体实现经营收入超3亿元。
  一、主要工作
 (一)出台了扶持政策措施文件。2022年4月,修订出台《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评选及奖励实施办法》,新办法将其中评选条件要求由原经营总面积100亩放宽至60亩以上。将奖励标准由原省级示范点奖励30万元提高至奖励50万元,进一步调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示范点的积极性。
 (二)扶强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奖励,2021-2023年合计发放奖励资金270万元。加强指导服务,实地走访休闲农业协会会员企业,协调沟通解决有关用地用电问题,指导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为企业提供我市扶持休闲农业企业的相关政策,增强了经营主体发展的信心。
  (三)推介了系列休闲农业项目。近三年来,联合市荔枝协会和相关镇街推出134个次荔枝休闲采摘点和8条次荔枝主题精品线路,满足市民现场采摘体验的需求,帮助荔农增加收入。联合市农科中心、有关镇街农林水务局、社区及休闲农场打造11个创意稻田项目。推介2条以稻田画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并通过媒体宣传,吸引广大市民前往休闲观光及摄影爱好者采风摄影,带动休闲观光旅游消费。推介一批别具产品特色、休闲条件成熟、综合功能齐备的农业休闲观光点112个次,于国庆前策划推出以火龙果、无花果、葡萄等精品水果休闲采摘旅游线路12条,进一步打响“田园郊享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促进国庆黄金周及秋游旺季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消费。
  (四)策划推介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线路。一是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麻涌镇麻三村、茶山镇南社村先后入选2020年、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二是创建我市休闲乡村旅游品牌线路。麻涌镇、茶山镇、清溪镇乡村休闲农业游先后上榜2019年、2022和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持续推介系列休闲乡村旅游线路。近3年,我局结合休闲农业创意项目和重要节假日时段,共推出以荔枝、葡萄休闲采摘和稻田画观赏等为主题的50多条次不同季节的旅游线路。借助市内外新闻媒体、新媒体、公众号等开展系列宣传推介,荔枝休闲采摘、“田园郊享乐”、创意稻田项目已成为我市农业休闲旅游的品牌,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不少市民结合自己喜好,挑选推介的数个景点,串连成1日游或2日游,组织家庭或团队来体验特色果蔬休闲采摘活动,享受我市农业休闲旅游乐趣和感受农业农村特色文化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一批具备“耕作体验、田园观光、产品采摘、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并引导和鼓励其不断升级完善,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点。
  二是打造农业创意项目。挖掘我市农业农村文化元素,力争每年打造1个以上农业文化创意项目,弘扬我市农业农村文化,引导农业企业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三是打造休闲采摘旅游品牌。挖掘乡村各地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元素和内容,持续策划荔枝、火龙果、葡萄、草莓等特色农产品休闲采摘旅游线路,打造农业休闲采摘旅游品牌,提升休闲农业整体形象。
  四是引导落实点状供地支撑。下来,要持续加大对实施点状供地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相关政策文件的宣传,力促全市更多休闲农业点获得点状供地项目实施支撑,推动“百千万工程”项目落地,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走出具有东莞特色的农文商旅产业发展之路。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3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交通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