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构筑起了“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经济模式,近年我市把推动特色商圈建设作为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抓手,建立了“一主两副六片区”商圈新格局,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特色商圈。截至2023年一季度,东莞3万㎡以上已开业购物中心共有68个,总存量505万㎡,全国第22、广东第4。分档次体量看,中小型大众化项目占主流,10万㎡及以下项目占比近八成,20万㎡以上大体量项目有2家(东莞华南MALL、东莞民盈·国贸城),高档项目尚处于空白阶段;高档、奢华品牌主要集中在黄金珠宝、服装品类,奢侈品牌、高端品牌稀少,市场需求远未被满足,致使部分高端客群外溢至广深港消费。同时,部分特色商圈以镇为单位,分布联动发展不足,暂未形成如同广州天河路商圈、成都春熙路商圈、武汉武广商圈等的辐射力强劲市级核心商圈。部分特色商圈引入的专业运营商少,由专业运营商运营的商圈不足40%,由属地进行行政化管理的商圈占比超60%,还存在业态陈旧、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不能满足顾客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部分镇街管理的商圈由于人员力量不足、运营水平有限,大多数只提供必要的物业管理,在商圈风貌业态、消费生态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建议1、在空间规划上注重连街成片,扩大镇街联动商圈辐射范围
      补充说明: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从全市对商圈进行整体谋划,增强商圈与周边的联系,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商圈由“线”上消费向“面”“体”上消费转变。统筹谋划核心商圈与周边商圈,合理配置商业业态和多元消费场景,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原则,在业态布局上协同融合,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实现引流与消费的统一,形成互联互通、消费升级的“大商圈”。
      建议2、在业态选择上聚焦青年群体,推出更多新场景新业态
      补充说明:一是引进培育新业态。深入研究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引进主题集市、剧本娱乐、沉浸剧场、网红餐饮、室内运动、萌宠、潮玩等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新业态,引入一批极具格调的人气小店、颜值小店和景观店铺,推出“雅馆”“酒馆”等小而美的主题业态项目,打造“老莞城、新潮流”的生活方式,打造年轻人集聚的网红打卡地。二是科学调整业态结构。结合商圈的定位和目标客群购买能力、需求,精准确定业态准入门槛,建立业态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淘汰吸引能力弱的低端业态,补充符合地域特色的优质业态,推动业态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商圈业态对年轻人的适配性。
      建议3、持续加码“首店经济”,促进高端客群消费回流东莞
      补充说明:东莞2022年引入首店共148家,2021年是54家,2020年则是28家,例如象征“中产生活方式”的山姆会员店,将在2024年开出东莞首店。建议继续加大吸引越来越多的首店品牌落地,持续提升东莞品牌档次、丰富度,鼓励国外知名零售大牌、本土新晋网红品牌继续落地东莞开首店,塑造一个“更好逛、更好吃、更好玩”的潮流东莞。同时,建议深挖莞邑文化内涵,策划特色活动。以传统节日、与商圈文化相关的特殊时间节点为契机,积极策划具有创意性的沉浸式、互动式特色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活动中领略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不断打造热点话题,做到精准引流、持续引流。
      建议4、在管理服务上强化专业运营,强化东莞“新潮流”品牌打造
      补充说明:注重专业化运营,成立或引进专业团队(企业),统筹推进商圈的招商、管理、策划等,创新合作模式。学习借鉴“广州市永庆坊商圈BOT模式”“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商圈项目+IP”等合作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特色商圈的建设管理。强化品牌打造,聚焦商圈定位,围绕商圈业态、活动等,借助抖音、小红书、快手、美团等互联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东莞商圈在“新潮流”整体品牌形象,提高在全国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案者: 王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