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东莞地处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交界地带,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为港澳青年营造良好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他们到莞就业创业,是加速推动我市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市已成立2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09个,带动200余名港澳居民来莞发展,港澳青年融入我市发展的工作初见成效。但与深圳、广州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以下数据截至2023年8月底):一是跨境发展政策出台数量较少,广州28份、深圳18份,东莞仅8份;二是扶持政策覆盖范围有限,广州政策内容覆盖面最广、种类最多,深圳侧重于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政策内容的供给,东莞以平台建设、就业创业奖补政策为主;三是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深圳7家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千个,累计带动港澳居民就业1302人,东莞不到其三分之一;四是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强,2023年深圳相关报道超70条,东莞仅16条。我市各部门、各镇街应形成政策合力,不断优化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环境,让其对来莞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打消跨境发展的顾虑。
建议1、扩大政策内容覆盖范围,全面系统地指导和化解港澳青年在莞发展的各种问题
补充说明:建议市政府、人社局、统战部、财政局、港澳台事务办等港澳青年跨境发展政策主要推动主体认真梳理周边城市相关政策亮点,学习借鉴南沙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完整、针对性强且操作性强的生活配套政策及行动规划,完善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学、养老、融资等配套政策。
建议2、扩大吸纳港澳人才参政议政途径,增强来莞港澳青年主人翁意识
补充说明:目前,我市暂无专门支持港澳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政策,少数港澳同胞作为政协委员实现参政议政。建议拓宽港澳同胞参政议政途径,进一步吸纳一批优秀代表加入协商平台或议政团体,发挥其自身优势及专长为东莞发展建言献策,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港澳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并从中获得认同感及归属感、实现心理融合。
建议3、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港澳青年顺利开展跨境发展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补充说明: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争取将更多符合资质的医院纳入“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探索开展港澳长者医疗券试点计划。在商事服务方面,争取港澳事权下放,为港澳企业及青年就近提供商事登记、涉税业务、社保业务等服务。在个人政务服务方面,建议公安、民政、人社等单位联合推动完善粤省事、i莞家等平台港澳同胞接口,支持其线上办理社保、公积金等高频民生服务。
建议4、充分发挥服务平台作用,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莞创业就业
补充说明:加快实现我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N”的空间布局,并充分发挥现有2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专长和优势,加强与港澳知名高校、专业协会、青年协会的沟通衔接。此外,提前谋划成立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联动互通机制,打造整合政策、技术、人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全要素的信息共建共享数据库,打通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和对接的渠道。
建议5、加大政策及成效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进港澳青年对东莞发展前景的了解与认同
补充说明:一是广泛宣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典范案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政策举措及成效。二是选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加强与各大新媒体平台及港澳有关平台合作,将东莞的生活环境、创业氛围、扶持政策、配套服务等浓缩为生动有趣的动漫短片或形式新颖的宣传册。三是常态化举办政策宣讲指导活动,提供内地法律法规培训、扶持政策指导、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