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世界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青年才俊,将成为21世纪世界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他们学历水平高、视野宽广、思路活跃,有的已进入侨居国、地区的主流社会,有的担任华侨、华人财团、社团的领袖,对居住地和祖(籍)国、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也越来越突出。如果东莞能够吸引和汇聚广大“新侨青”,对东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做出表率和示范作用,将是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新侨青”主要指包括莞籍华人华侨年青一代的子女,或二代、三代甚至更早年深耕移民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旅居海外多年的莞籍或非莞籍海外人员子女。东莞可以专门专项针对该类“新侨青”,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与“新侨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助力东莞“双招双引”工作,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如何“汇聚新侨青、发挥新侨智”,本提案主要立足国际化思维,经济性语言和人才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角度分析。
一、针对“新侨青”工作的现状和问题1、我市暂时没有专门针对“新侨青”的整体思路和专门政策。各部门更多的是与一些海外的地方性协会,商会等机构的联络,以及一些侨领、工商业人士的联络。更多的举措和出发点是从统战工作思维角度,对于“新侨青”,就没有更多的专门宣传和推动。传承和发展上,未来会出现断层现象。2、据不完全统计,旅居海外的莞籍华侨华人约249500人。旅居海外莞籍华侨华人分散在海外不同国家,年龄跨度大,旅居时间不一,一代二代三代甚至四五代华人华侨对自身侨身份认知明显不同,“新侨青”有时缺乏对新时代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认知。3、东莞是传统侨乡,华侨历史和发展与其他侨乡,如江门、泉州、台山等存在明显区别。在对外宣传和展示上,没有突出东莞对外经济贸易重地的作用。一以贯之其他侨乡的做法进行宣讲,推介,弱化了东莞自身特色侨乡应有的历史地位。4、东莞正在升级转型“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华人华侨范围还更多停留在莞籍华人华侨层面,对于如何吸引和服务广大“新侨青”没有针对性的做法和专门政策,发挥“侨”力量,有所短板。5、东莞对“新侨青”宣传渠道不足。现有宣传渠道更多的是政府部门或商协会而设立的,缺乏面向更广阔的华人华侨群体,多元化和多语言表现形式的宣传渠道和方式。6、东莞缺乏与“新侨青”沟通的桥梁和链接点,缺乏对“新侨青”的外宣品牌。
建议1、从城市针对性重视特定人才群体的角度。可以专门设立宣传“新侨青”群体,主要为未来发展和传承,奠定基础。
建议2、从城市宣传语言的角度。可以专门从商业和发展,文化和传承等多角度去宣传和吸引“新侨青”群体。让“新侨青”与东莞双向奔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建议3、从建设东莞侨务史的角度。深入调研和梳理具有东莞特色的侨务史,挖掘代表性人物,夯实东莞华人华侨历史底蕴,挖掘侨务史的闪光点,通过走进历史,让更多“新侨青”链接东莞。
补充说明:
建议4、从建设东莞“新侨青”朋友圈的角度。加强“外联内扩”,更广泛的主动推介东莞。对外加强与各国华人华侨团体特别是“新侨青”的联络,对内加强其他重点侨乡的联系,将东莞“新侨青”形成内外双网,在侨青企业产业互补,人才互动等方面汇聚力量。
建议5、从发挥“五侨联动”作用的角度。加强“五侨联动”作用的具体落实和数据资源整理。
建议6、从搭建“新侨青”城市品牌的角度。构思一批面对“新侨青”群体的国际性活动,如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文化领域的各类文化节、文娱领域的原创音乐节等等,在活动落实中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