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对构建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战略意义。前瞻部署元宇宙(虚拟/增强现实)、半导体、新型显示、卫星互联网、智能/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构建东莞双万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为东莞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建议1、强化未来产业技术的敏锐捕捉能力
补充说明:贯通“科学—技术—产业”的正向转化路径,发挥松山湖科学城大装置、大平台富集的独特优势,以及华为等领先企业的技术能力,聚焦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持续优化科研成果与东莞产业对接服务机制;构建“产品—技术—科研”牵引的逆向研发链条,制定未来产业创新图谱和创新资源清单,定期收集新锐创业团队、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行业相关新产品新赛道的技术研发需求,组织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针对性强、协同高效的技术攻关。建议2、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
补充说明: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设立东莞未来产业基金,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建设。加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孵化基金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产业化研发基金等。
建议3、健全组织协调和推进机制
补充说明: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推进机制,适时组织对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督导激励。建立未来产业研究服务平台,协同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领域科技研究力量,为东莞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建议4、强化创新支撑体系,促进成果转化
补充说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围绕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全市研发资源开放共享。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明确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高校与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开放共享和产业链升级。
建议5、加强莞深、莞穗、莞港等区域合作
补充说明:纵深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协作,以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跨区域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东莞与深圳、广州、香港和台湾等共同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促进柔性引才育才、科创资源共享,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建议6、建立“六个一”推进模式,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补充说明:建立“六个一”推进模式,布局一批先导园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集聚一批关键人才,签约一批标杆项目,落地一批应用场景,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全市未来产业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与创新文化,加快示范项目复制推广,深化科普教育,提升未来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提案者: 康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