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生志愿服务供给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志愿服务岗位供不应求。截至2023年12月,我市14-18岁志愿者为21.4万人,约占中学阶段在校人数46%,志愿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不少家长反映校外岗位数量少、不好找,特别是备受家长学生青睐公共服务机构志愿服务岗位更是一岗难求;校方则反映校内岗位有限、项目开发能力不足等,可见岗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不平衡。二是校社供需对接机制不健全。中学生要“走出去”,需要依托学校与周边(村)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文化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关系,而目前校社沟通交流平台较少,难以进行有效供需对接。三是志愿服务岗位供需难匹配。受中学生年龄、能力等条件限制,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倾向于优先录用大学生志愿者及社会志愿者,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渠道较为狭窄。
    建议1、一是开发适合中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岗位。
    补充说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内活动为主,要通过设立图书管理岗、学习辅导岗、食堂值日岗、教师助理岗等常规服务岗位,并结合新生入校、学校开放日、校庆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参与宣传介绍、咨询引导、会务后勤等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维护校园秩序,服务校园需求。要加强与周边村(社区)、公共场所合作联系,根据就近、便捷和安全原则,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场馆等,拓展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岗位。鼓励各镇街(园区)、公共服务机构等积极与有条件的中学共建校外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倡导开发亲子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小手拉大手”共同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
    建议2、二是建立健全校社供需对接机制。
    补充说明:市、镇街(园区)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人员,通过建立工作微信群、定期开展交流会、举办志愿服务集市等形式拓宽联系合作渠道,及时收集系统、辖区内志愿服务需求,加强与学校、公共服务机构沟通对接,促进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打造市级、镇级中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并依托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系统),实现志愿服务调度与匹配。
    建议3、三是强化学生志愿服务培育推广。
    补充说明:定期开展中学生志愿服务成长营,加强对中学德育干事、团干的培训督导,提升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培训、岗前技能训练等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举办全市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加强对项目的扶持、培育,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借助“优秀共青团员”“优秀中学生志愿者”“最美南粤少年”等各类学生评先评优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讲足讲好学生志愿服务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提案者: 团市委

    市教育局:
  结合我委职能,现将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45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学生志愿服务岗位供给的建议》的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加强顶层设计,壮大后备群体力量。联合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印发《关于推动我市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通知》,强化校级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引导中学生参加与年龄、身体特点相适应的志愿服务,进一步凝聚我市团员学生力量,不断延伸志愿服务半径。同时,制作《一图读懂|东莞市中学生志愿服务怎么做》推文,通过“东莞青年志愿者”、“南方+”、“东莞+”及各镇街(园区)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目前,我市18周岁以下注册志愿者数量为27万人,对比2021年增长3倍,后备军力量发展势头强劲。
  设立专项赛道,培育志愿服务项目。今年,依托“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平台,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专项赛”,以项目化带动专业化,推动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商业学校,打造了“六香桥梁计划”——中小学生课后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经贸小职匠——中小学生多元职业体验志愿服务项目、文艺订单1+N——中学生文艺志愿服务等一批以中学生为实施主体、专业服务特征明显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参与渠道机会。开展2024年东莞市中学生暑期志愿服务成长营,面向在莞14周岁以上的在读中学生(含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招募营员,为其提供丰富多样、体验不一的志愿服务和公益体验活动,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不断充实中学生志愿者队伍力量,拓展服务机会和参与途径。同时,通过购买保险、岗前培训、签订协议、时长记录、颁发证书、设置“副营长、营长助理”等形式,落实好相关支持保障,为搭建中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平台提供实践样本。
  聚焦激励保障,激发持续参与动力。近年联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评委会初评、材料阅评、集中评审、事迹核实、社会公示等程序,遴选出一批优秀学生志愿者、优秀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者、优秀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并强化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延伸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志愿莞家”志愿服务站功能,推出志愿服务时长“爱心兑换”激励回馈活动,开发设计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持续激发和提升中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动力。
  二、工作建议
  大力培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定期联合举办全市中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进一发挥其展示交流、资源对接、扶持培育、专业引领的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和擦亮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同时,依托“莞星计划”志愿服务训练营、骨干培训班等平台载体,围绕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联合开展专题培训。

  强化学生志愿服务支持保障。要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定期组织开展中学志愿服务交流会,加强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鼓励支持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一步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共青团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各类评选考核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团市委)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20240045号提案答复的函
   
  团市委:
  收到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45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学生志愿服务岗位供给的建议》,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壮大后备群体力量
  印发了《关于推动我市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通知》,强化校级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引导中学生参加与年龄、身体特点相适应的志愿服务,进一步凝聚我市团员学生力量,不断延伸志愿服务半径。同时,制作《一图读懂|东莞市中学生志愿服务怎么做》推文,通过“东莞青年志愿者”、“南方+”、“东莞+”及各镇街(园区)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目前,我市18周岁以下注册志愿者数量为27万人,对比2021年增长3倍,后备军力量发展势头强劲。
  二、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发展
  一是以中小学生为实施主体,推动开发与中小学生相适应的校、内外志愿服务岗位。依托共青团组织体系,推动学校结合所需设立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并结合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倡导广大学生立足校园、走进社区,积极参与生态环保、敬老助残、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二是常态化开展普教系统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开展“学习雷锋、为人师表”主题志愿实践活动,帮扶慰问贫困生、贫困教师及老教师,倾听学生、家长及群众意见,并开展骨干教师支教活动及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合力的形成。三是组织志愿者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把未成年人、新莞人子女、残疾少年儿童、问题学生和生活困难的教师等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努力为特殊、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以“志愿者助交通、保平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休息日走上街头,进行交通礼让、文明出行等宣传、劝导活动,让助交通、保平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四是以“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科教、法治、卫生、道德宣讲活动,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传播文明理念,倡导团结友爱精神,劝阻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促进和培育全社会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五是组织志愿者到市德育基地、鸦片战争博物馆、东纵游击队纪念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以及公园、道路交通和体育场馆等重点场所,做志愿讲解员、引导员,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参加接待、咨询、联络、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创造规范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为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参加环境整治活动,爱护绿地、清扫街道、拔除杂草、擦拭雕塑、铲除小广告、收拾垃圾杂物等,进一步净化、美化城市环境。开展环境保护志愿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设立专项赛道,培育志愿服务项目
  今年,依托“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平台,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专项赛”,以项目化带动专业化,推动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商业学校,打造了“六香桥梁计划”——中小学生课后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经贸小职匠——中小学生多元职业体验志愿服务项目、文艺订单1+N——中学生文艺志愿服务等一批以中学生为实施主体、专业服务特征明显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四、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参与渠道机会
  开展2024年东莞市中学生暑期志愿服务成长营,面向在莞14周岁以上的在读中学生(含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招募营员,为其提供丰富多样、体验不一的志愿服务和公益体验活动,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不断充实中学生志愿者队伍力量,拓展服务机会和参与途径。同时,通过购买保险、岗前培训、签订协议、时长记录、颁发证书、设置“副营长、营长助理”等形式,落实好相关支持保障,为搭建中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平台提供实践样本。市教育局指导各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校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发挥好学生会、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成立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利用学雷锋纪念日、重阳节、劳动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来普及志愿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强化激励保障,激发持续参与动力
  一是联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评委会初评、材料阅评、集中评审、事迹核实、社会公示等程序,遴选出一批优秀学生志愿者、优秀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者、优秀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并强化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延伸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志愿莞家”志愿服务站功能,推出志愿服务时长“爱心兑换”激励回馈活动,开发设计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持续激发和提升中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动力。二是以荣誉表彰为激励手段,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联合团市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评委会初评、材料阅评、集中评审、事迹核实、社会公示等程序,遴选出一批优秀学生志愿者、优秀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者、优秀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并强化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强化学生志愿服务支持保障。组织开展中学志愿服务交流会,加强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联合开展优秀学生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家庭、优秀志愿服务学校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并将获奖情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共青团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下来,将大力培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定期联合举办全市中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进一发挥其展示交流、资源对接、扶持培育、专业引领的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和擦亮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同时,依托“莞星计划”志愿服务训练营、骨干培训班等平台载体,围绕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联合开展专题培训。将强化学生志愿服务支持保障,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定期组织开展中学志愿服务交流会,加强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鼓励支持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一步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共青团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各类评选考核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东莞市教育局
                         2024年8月12日

办理单位: 教育局,团市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