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是东莞的“母亲河”,东江及其支流作为东莞市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资源。本提案旨在通过整合东江两岸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东莞文旅新品牌,加强东江文化研究,以及开发东江的文旅价值,提升东莞市的城市品牌形象,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东江流经东莞市,沿岸分布着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但目前尚未形成以东江及其主要支流为中轴的文化旅游品牌。东江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这对于提升东莞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构成了制约。
二、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旅游品牌缺失。尽管东江及其支流从西到东,沿东莞境域流经全境,但是东莞市尚未建立起以东江及其支流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
2.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东江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例如桥头宋屋洲岛、企石江滨公园、黄大仙公园、石排鲤鱼洲、石碣的袁崇焕纪念园、莞城可园、道滘粤辉园、沙田龙舟公园、虎门威远炮台遗迹等。,东江沿岸的旅游景点有三十余处,亟需更加强有力地整合和挖掘。
3. 研究不深入。对东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对于东江历史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东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地方特色,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东江历史文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复杂的、多元的,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一个方面,如东江地区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东江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
4. 宣传不充分。东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公众对其认知有限。 东江文化,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独具特色。然而,近年来,东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公众对其认知有限。
三、实施计划与预期效果
(一)实施步骤
1. 成立东江文旅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实施。
2. 开展东江及其支流的历史文化调研和资源普查。
3. 制定详细的文旅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
4. 启动东江文化研究和文献整理工程。
5. 实施东江及其支流景观带建设和文旅产品开发。
6. 开展东江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活动。
(二)预期效果
1. 形成以东江为核心的文旅品牌,提升东莞市的文化软实力。
2. 丰富东莞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3. 加强对东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升公众对东江历史文化的认识。
4. 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东莞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通过以上提案的实施,东江及其支流的文旅开发有望成为东莞市的一张新名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为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建议1、整合东江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东莞文旅新品牌
补充说明:1. 规划东江及其支流景观带:整合沿岸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文化元素,规划形成一条有机连贯的文旅发展轴线。2. 打造特色桥梁:将东江两岸的桥梁设计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品,每座桥都讲述一个东江的故事。3. 恢复与重现历史场景:利用现代科技,如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在重要历史地点重现历史场景,提升游客的体验感。4. 发展文旅产品:结合东江文化特色,开发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如主题游览船、文化体验工坊、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等。
建议2、加强东江文化研究,做好东莞东江文化的宣传
补充说明:1. 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力量,形成东江文化研究的专家团队,深入挖掘东江文化的历史与价值。2. 实施东江文化文献整理工程:收集、整理和研究东江及其支流的历史文献资料,建立权威的东江文化资源公共数字平台。3. 加强东江文化的新时代解读:结合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探讨东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4. 举办东江文化艺术节:定期举办东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示东江文化,吸引游客,提升文化影响力。
建议3、开发东江的文旅价值,整合东江慢游线路
补充说明:1. 打造东江慢游线路。从石龙到虎门,串联东江沿线的文化遗迹、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开发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慢游线路;从石龙到桥头串联东江沿线的各江滨公园、文化景点,开发一条休闲生态旅游线路。东江的主干道在东莞境内流经了十多个镇区,几十座桥梁、十几个公园、沿途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适时开通这条历史航运通道的可运线路,是全市人民期盼的,是向世人展示新东莞的又一主要举措。2. 提升交通便捷性。改善东江沿岸的交通设施,如增设水上巴士、东莞观光邮船,即能解决东江水运交通,也能增加观光内容;增设观光电车等,方便游客沿线游览。3. 建立特色旅游服务站。在重要节点设置旅游服务站,提供导游解说、文化展示、休息场所等服务。4. 推广东江文化旅游。通过网络平台、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广东江文旅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