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及需要说明的情况: 近年来,我市“三旧”改造工作在激发市场动力、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城市综合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博弈空间较大、改造布局分散、项目品质参差、时间成本过重、补偿预期攀高、产业空间被挤压等问题。在调研“三旧”改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镇街对“三旧”改造认识不够深入,简单地理解为拆旧建新,没有充分发挥原有资源的优势;二是改造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导致项目推进迟缓,效果不佳;三是政策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充足的政策保障。亟需市级部门帮助解决。
建议1、加强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导
补充说明:充分用好我市在城市管理方面所拥有的地方立法权。一方面,立法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三旧”改造工作提必要的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明确“三旧”改造的指导原则、工作程序和政策措施,合并议事规则与议事流程。
建议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补充说明:在“三旧”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寻找利益共同点,通过协商谈判、民主决策等方式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平衡各方利益。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国有资本介入、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筹集改造所需资金。探索并出台鼓励金融机构为“三旧”改造项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措施。
建议3、强化规划控制和调整,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接受度
补充说明:在“三旧”改造过程中,应遵循上位规划管控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规划的动态管理和监管,确保改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运用多种形式、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广泛宣传和政策宣讲,提高社会对“三旧”改造、现代化产业园建设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加强与居民(业主)的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争取获得他们更多的支持。
建议4、创新改造模式和机制,建立评价优化机制
补充说明:探索新的改造模式和机制,如土地整备、连片开发、综合整治等,以破解改造难题和提高改造效率。鼓励企业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村集体自改、政府主导等多种模式进行“三旧”改造。同时,要注重改用结合、招商前置、着力引入高端智能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建立和健全“三旧”改造项目的评价优化机制,对改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建立台账,确保改造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借助第三方平台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并优化后续工作流程。
建议5、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补充说明: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在“三旧”改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东莞“三旧”改造的新模式。对现行的“三旧”改造政策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努力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减少重复过会情况,调整和优化“三旧”改造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