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本情况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化人才已成为东莞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2年东莞市数字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数字化人才存量达到161291人。这些人才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人才供需矛盾逐渐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制造业数字化人才招聘人数为68748人,而求职人数仅为40280人,缺口高达28468人。这一缺口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东莞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部门存在壁垒政策出台难。当前,东莞市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部门间存在政策壁垒和重复建设现象。这导致政策出台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满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未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数字化人才培育难。我市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制造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三)未能形成吸引人才“生态圈”,数字化人才引进难。东莞市在吸引和留住数字化人才方面缺乏竞争力。相比其他城市,东莞市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生活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数字化人才。这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紧缺。当前东莞市数字化人才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方面,初级人才过剩,而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传统技能人才较多,而具备数字化技能和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较少。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化需求。
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建议东莞市政府制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
补充说明:加强顶层设计是推动东莞市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和关键性措施。当前,数字化人才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存在政策碎片化、资源分散化等问题。建议东莞市政府制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从全局高度出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通过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推动,可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形成政策合力,为东莞市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建议2、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与制造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补充说明: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东莞市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与制造业企业紧密合作,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共同制定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人才能力的快速提升,为东莞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议3、打造数字化人才“生态圈”。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优质的生活配套和创新创业支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数字化人才。
补充说明:打造数字化人才“生态圈”是提升东莞市人才吸引力的关键措施。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制定更加灵活、包容的政策,为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便利。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可以确保数字化人才在经济上得到合理回报,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优质的生活配套和创新创业支持为数字化人才创造一个宜居宜业环境,使其愿意留在东莞市,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议4、优化数字化人才结构。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相结合的方式,调整数字化人才结构,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补充说明:调整人才结构是满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关键环节。通过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可以快速补充东莞市在数字化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培育本地人才是保障数字化人才持续供给的重要途径。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可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尤其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满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跨界融合能力的需求。
建议5、加强行业合作与交流。搭建制造业与数字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之间开展数字化人才共享和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
补充说明:加强行业合作与交流是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制造业与数字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可以汇聚各方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不仅可以推动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此外,鼓励企业之间开展数字化人才共享和交流活动,有助于打破企业间的壁垒,促进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和竞争力。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32号提案答复的函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民进市委会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莞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第20240032号)收悉,现结合我局职能,针对数字化人才引进及服务等建议答复如下:
一、 强化惠及数字化人才政策措施
构建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本科生引进培养、研发人才引进培养、特色人才及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政策等惠及数字人才奖补政策,释放政策红利,吸引优秀数字化人才来莞工作生活。为符合条件的数字化人才办理优才卡,持卡人可享受24项便利优惠服务。目前,我市共发放优才卡21229张,其中玉兰卡1341张,莞香卡19888张。
二、 打造数字化人才服务阵地
推动优才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市优才服务中心为数字经济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一对一”协代办、人才政策咨询等服务,目前共为1.7万人提供5.9万次服务。推动各镇街建成基层优才服务区,实现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全覆盖,将市优才服务中心服务模式延伸至基层。筹备设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包括数字经济领域在内的海外人才提供停居留、医疗、子女入学、人才提升等全链条、零成本国际人才服务。
三、 拓宽数字化人才引进渠道
线上线下广泛发布招才引智“英雄贴”,举办“我在家乡挺好的”“名企名校行”“政策直通车”“港澳青年东莞行”“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百校千人”“校园大使寒假沙龙”等人才招引及政策宣传活动,吸引更多数字化人才来莞就业。推动国内人才工作站建设,聚焦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10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数字化人才寻聘等工作,扩大我市人才引进工作影响力。
四、搭建数字化人才交流平台
举办创新创业分享沙龙、海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专题学术交流会、博士后沙龙、赋能人才主题报告会、玉兰大剧院高品质剧目观演、“人才周末”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为数字化等领域人才搭建交流、联系协作平台。今年以来,市镇共开展“人才周末”活动45场,服务包括数字化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1752人次。从2024年5月1日起,推出为人才设立的专属节日——“东莞人才服务日”,将每月1日定为“东莞人才服务日”,当日发布当月全市各领域的人才服务活动。
五、强化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
印发《东莞市“项目制”技能培训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开展技能培训。2022年以来,通过“项目制”技能培训开展电子商务师、供应链管理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数字职业人才1.39万人次。支持鼓励企业、行业协会、院校等社会资源参与市级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标准的制定,为数字经济技能人才评价提供评价依据。截至当前,我市已开发认定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标准128个,涉及数字经济的约30个。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对自有员工开展数字经济职业技能评价。截至2024年4月15日,先后指导599家企业机构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24.1万余人次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涉及数字职业的技能等级证书约有1.6万人次。构建以“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分基地”公共实训服务体系,其中具有数字人才特色专业的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均已认定为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建成分基地技能提升课程资源库,可面向企业人员开展共54门课程,近三年以来累计为20期774名技能人才提供技能提升服务。另一方面,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今年将持续推出60期以上公益性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包括电子商务类如新媒体运营、直播、摄影摄像等专业课程。
下来,我局将在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招引、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助力我市引进和留住数字化人才。一是加强人才政策的落实工作,简化人才补贴申请条件,优化部门间对接步骤,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满意度;二是持续开展“校园东莞日”等招才引智活动,打响活动品牌,建立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来莞发展;三是加快优才卡修订工作,按照新一轮人才工程要求,加强对周边地市调研,调整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进一步提升优才服务品质;四是推进“12345-6”人才专线工作,提高人才服务效能,切实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五是加快产教评技能生态建设。聚焦数字化产业,继续开展学徒制培训、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发挥“三师”联合体作用,推进 “产教评”技能资源开发项目,开发东莞标准,推进技能生态建设。
专此答复。
2024年7月16日
市工信局答复:
7月26日,我局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办理2024年“一把手”领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通知》要求,形成《关于市工信局“一把手”领办市政协会员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莞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的工作方案》报市府办督查三室备案,并抄送市政协提案委。9月5日,我局组织召开“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莞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交流座谈会”,会同市人社局和市教育局向民进市委会汇报第20240032号提案办理情况,并邀请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在会上介绍了我市新一轮人才政策大调整的工作情况。9月11日,我局通过电话联系了提案主笔人,并通过粤政易向主笔人发送了提案回复修改稿。提案主笔人表示满意我局的回复,无进一步修改意见。9月14日,我局形成《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32号提案答复的函》(东工信函〔2024〕297号)答复民进市委会。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32号提案会办意见答复的函
市工信局:
民进市委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莞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第20240032号)提案收悉,现将我局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数字化相关专业设置情况
我市开设与数字化相关专业的高校有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州新华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开设专业有大数据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36个,在校生2.63万人,2023年毕业生6104人,落实就业去向5691人,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3.23%,专业对口5017人,专业对口就业率88.16%,与233家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等19所中职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中职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动漫与游戏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平面广告设计专业,2024年计划招生4332人,其中与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培养725人。
(二)建设产业学院情况
我市8所高校建有产业学院61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10个,以企业为主体合作共建40个,辐射推进相关产教融合项目280项,如:东莞理工学院组建国际微电子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重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发力数字领域交叉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将学校的2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划归为卓越工程师学院统筹建设,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跨境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工学交替+赛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强化产教联合,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特别是数字领域人才,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奋计划”,通过改造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产学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强化文化育人能力建设等举措,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近2年,涉及校内专业39个(本科30个,研究生9个)、涵盖师生3509人(校外导师406人,校内教师107人;本科生2353人,研究生643人),其中开设数字领域涵盖42个奋楫班,修读学生占比超70%。东莞城市学院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鸿蒙创新班,与广州狼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自动驾驶创新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东莞市精雕职业培训第二学校合作共建精雕创新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与东莞汇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汇乐精英工程师班。
5所中职学校成立宏友智能科技产业学院、华为鲲鹏产业学院、网易大数据产业学院、百中佳财税专业培训学院、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网易数字文创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昌和学院、创新创业大研学院等与数字人才培养相关的产业学院,旨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共同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召开微发布会,宣告我市全面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同时,在活动周启动仪式上组织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与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三方签署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协议,我市将在10所公办中职学校共开设13个现场工程师专班,这些专班涵盖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网络信息安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个与数字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领域。其中,大数据技术应用(三二分段、现场工程师华为生态班)、网络信息安全(现场工程师深信服专班)、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现场工程师专班)、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二分段、现场工程师华为生态班)等专业方向将作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下来工作打算
1.继续支持在莞高校创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强化与腾讯、商汤、京东、网易、联想、科大讯飞、台达电等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共建深度,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与敏捷联动,培养企业亟需人才。
2.继续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的运作机制,加强集团(联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鼓励更多行业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推进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的认定工作,持续监督和指导已认定的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稳定运行。
3.持续深入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指导各校制定完善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工作方案,推动莞邑现场工程师培育中心建设,对2024年已开展的13个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实训资源的建设情况、师资队伍的配备情况等。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教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