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大力推进绿色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对优化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莞也在不断探索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实施公共空间微改造、搭建民主议事协商平台等社区治理新方式。黄江今年在社区治理上也有大动作,推进完成了21个社区优化调整工作,但合并社区撤销后,我镇新设社区面临社区服务供给跟不上、硬件配置难以达到市级考核标准等问题。结合东莞和黄江实际,目前我市社区一级在服务供给和治理模式上,还存在以下提升空间:
  一是社区一级服务供给能力偏弱。政府主导型模式下,社区服务供给依赖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源、市场力量参与不足,社区长效运营维护压力凸显。又因东莞各镇街综合实力存在差距,城镇及社区之间服务水平、服务设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
  二是社区公共服务存在供需错位。乡村社区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呈现城市化导向,参照省级、市级标准建设服务设施,追求“高大上”而忽略了“乡土味”。根据上级工作要求配建的综合服务场所,部分未能精准匹配居民需求,导致出现资源浪费、设施闲置、利用率低等情况。另外,当前社区服务主要聚焦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在政府指导下开展关爱服务类项目,但介于“一老一小”之间的年轻群体需求未得到重视和满足,服务供给存在空白。
  三是社区居民自治参与度不足。社区治理呈现“弱参与”“冷参与”困境,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愿低、参与行为弱。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小区议事协商机制建设,但小区以外的“散户”居民尚未完全覆盖到位。在于社区公共事务与居民日常生活不够密切,居民参与、需求表达缺乏利益激励,公共事务未落脚到居民能力特长上来。
建议1、优化社区服务建设运营供给机制
    补充说明:鼓励社区服务多方参与、多种形式并存,加强社区服务市场主体培育,支持优质服务提供者通过连锁经营模式参与社区服务供给,探索构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新型建设运营模式。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市场主体经营资质,规范设立标准和监管程序。推动国企、市属及镇属企业在社区服务重点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居民主体作用,采取民意测评等方式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引导服务市场规范运营。
    建议2、聚焦居民需求打造嵌入式便民服务
    补充说明:合理规划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半径,建立基层公共服务需求清单,推动邻近小型社区联建共建公共服务场所,适当整合改造利用率低的综合服务场地。挖潜社区存量空间,充分利用闲置厂房、边角空地等“金角银边”,全面推广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模式。依托网格员队伍充分征集社情民意,精准嵌入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侧面助力“老师傅”实现再就业。发挥党团引领作用,服务年轻群体需求,凝聚青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建议3、扩大居民自治事务空间和自主选择权
    补充说明:完善现有的居民议事协商制度,建立明晰的分工和激励机制,吸引并聚拢社区零散、分散居民,实现主动参与、主动落实。梳理制定居民自治事务清单,探索适当“放权”部分公共事务,扩大居民可参与空间。充分发挥居民特长和能力,挖掘一批居民骨干,就环境卫生、邻里纠纷、宠物放养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探索组建多样化自治队伍。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根据需求意愿、兴趣特长加入队伍,将居民自治落脚到居民可行能力上。

提案者: 黄江镇政协小组

办理单位: 民政局,发展和改革局,住建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