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东莞农村文化建设,2013年,东莞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全市文化建设要求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大岭山镇为例,在2013年底前,全镇各村(社区)建设有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或公园;建设有6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活动室;建设有40平方米以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有不低于50平方米的图书馆,图书馆藏书2000册以上,年增量不低于5%;建有一个以上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同时配备1名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并专职专用,村文化活动室配有专职管理人员,配有2名以上文化志愿者,初步建成覆盖全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展示文化成果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文化权益的实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基础和首要工作。但是,农村“五个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运作10年来,在功能提升、活动开展、使用效率等方面也突显了一些问题:  
  1、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还不健全,一些村(社区)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在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上,目前许多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甚至有些处于闲置状态,没能发挥应有的效能,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摆设或设施被挪用。另外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开放时间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3、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缺乏,难以组织起系统持续的文化惠民活动,村(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也缺少系统正规的管理和指导。在对配备的文化管理员的使用上,有些村(社区)没有做到专职专用。

办   法:

为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加快构建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全市各村(社区)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村(社区)综合活动室正常运行、活动经费及文化管理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并得到保证;村文化综合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均建立健全日常活动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制定系列保障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市、镇两级的综合考核,及时督促落实工作。   </p>
2、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经营管理方式。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进行全面排查,依据排查结果,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经营管理方式。政府可通过公开招标,择优委托既有公共文化场馆专业管理经验,又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企业参与运营管理,以此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p>
3、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基层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培育具有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服务,增强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位的文化骨干融入基层文化队伍,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   </p>
4、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加强发挥当地文化部门的指导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 

提案者: 李新

李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的提案》收悉,现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聚焦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文广旅体深度融合效益,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一、主要举措
  一是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品质。持续完善全市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建成文化馆市总馆1个、镇街(园区)分馆33个、村社区支馆(服务点)586个、共享文化馆17个,文化馆总分馆制乡镇覆盖率100%;建成图书馆市总馆1个、镇街(园区)分馆33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102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530个、城市阅读驿站(含25个粤书吧)145个、绘本馆68个、“我+书房”家庭图书馆385个、阅读加油站86个,深化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全市达标率达83%,推动建成66个“城中村”文化示范点、32个特色精品村文化示范点,基层文化设施效能进一步提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创新打造9个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两批共45个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东莞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网络覆盖各大镇街(园区),延伸到市民“家门口”,让休闲、文艺、知识触手可及。
  二是丰富基层多元文化供给。聚焦节点活动冒热气。在春节元宵节点,以“逛花市—看花展—赏花灯”为主线,以“新春·进莞来”为主题,联动各镇街(园区)推出400多项特色文旅体活动。在“五一”节点,策划推出“书香东莞 世界走读+”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以“1+3+N”思路联动全市推出500多项阅读活动,营造“全民共享、全域覆盖、全业融合、全媒传播”的浓厚城市书香氛围。打造品牌活动聚人气。推出“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3.0版本,以多元新潮的原创音乐赋能东莞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火柴盒”品牌项目共举办124场活动,线下惠及29万人次,线上观看2042万人次。深耕乡村文化接地气。举办“四季村晚”百村联动暨“文艺乡村超级联赛”展演,市镇联动开展了33场海选活动,1000多个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同台展演,1万多人参与,带动全市线上线下超300万人次观看了演出,搭建百姓群文舞台,激发群众文化参与热情,推动“文化下乡”发展为“文化在乡”。
  三是优化产品和服务配送机制。提供线上阅读、网上展览、云旅游等优质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其中东莞图书文库开放150多万种电子图书、1.4万种电子期刊、1亿多篇论文文献等丰富数字资源,组织开展“扫码看书 全城共读”“数字阅读进村(社区)”“数字阅读融桌融架计划”等阅读推广活动。建立“文化莞家”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全市一张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024年上半年浏览量276.9万人次,发布活动3549场次,发布培训6240场次,提供活动报名数4.4万个,在线报名学位1.7万个。搭建全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合,实现需求采集、专家议价、汇总点单、采购配送、监督管理、反馈互动的一站式管理、全链条对接,积极吸纳和评选优质社会主体提供服务供给,2023年评选出79家企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共推出社会化服务“菜单”483个,涵盖美育、赏析、培训、展览等类别,覆盖33个镇街(园区)开展配送精品活动295单,参与人数约7350人,群众满意度达96%。2024年上半年,联合128家配送方,在资源配送平合上线提供815项菜单服务,为不同群体量身打造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体验课程,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持续扩大。
  四是壮大培育文艺人才队伍。指导各村(社区)组建文化专职管理员、文旅志愿者等文化人才队伍,2023年策划开展村(社区)文体活动超过2万场次,推动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市注册文旅志愿者7.8万人,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团体近1000个,持证志愿者达3万余人,人员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有力推动了全市文旅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成立全民艺术普及联盟,选拔首批50家社会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为其提供师资培训、策划辅导、平台赋能等服务,着力构建孵化体系、培训体系、考评体系。推出联盟成员孵化课程项目,举办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师资技能比赛,策划“全民开SHOW”文艺展演、机构师资PK赛、少儿作品展等活动,推动艺术机构让利为市民提供艺术培训优惠学位,进一步拓宽全民艺术普及实施阵地、延伸服务触角,逐步撬动一批民间艺术师资力量,为更高质量的艺术活动开展提供强大的队伍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推进基层设施提质增效。加快镇街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提档升级,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建设一批特色场馆或文化综合体,打造“一镇三馆”体系;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2024年达标率达85%以上;年内新增打造不少于22个特色精品村文化示范点、54个“城中村”文化示范点,促进千万人口加快融合。
  二是加强供给覆盖面与精准度。持续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推动文化场馆联盟化发展,加大资源统筹整合、活动跨界联动力度,不断丰富“书香东莞”“潮流东莞”“博学东莞”“育美东莞”“爱乐东莞”品牌内涵,进一步优化文化产品的供给,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镇村延伸、直达基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分众化、分层次供给机制研究,积极探索创新,重点摸清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优化丰富文化供给,特别是面向产业工人、年轻人、科技人才的精准供给。
  三是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指导推进更多社会力量规范成长。继续依托资源配送中心、湾区文采会等孵化平台,加强资金、场馆阵地、活动策划、品牌建设、宣传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培育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供给主体,到2026年培育200个以上。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场馆联盟化发展、专业化运营。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本支持开展文化领域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层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8月13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