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东莞农村文化建设,2013年,东莞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全市文化建设要求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大岭山镇为例,在2013年底前,全镇各村(社区)建设有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或公园;建设有6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活动室;建设有40平方米以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有不低于50平方米的图书馆,图书馆藏书2000册以上,年增量不低于5%;建有一个以上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同时配备1名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并专职专用,村文化活动室配有专职管理人员,配有2名以上文化志愿者,初步建成覆盖全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展示文化成果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文化权益的实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基础和首要工作。但是,农村“五个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运作10年来,在功能提升、活动开展、使用效率等方面也突显了一些问题:
1、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还不健全,一些村(社区)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在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上,目前许多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甚至有些处于闲置状态,没能发挥应有的效能,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摆设或设施被挪用。另外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开放时间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3、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缺乏,难以组织起系统持续的文化惠民活动,村(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也缺少系统正规的管理和指导。在对配备的文化管理员的使用上,有些村(社区)没有做到专职专用。
办 法:
为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加快构建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全市各村(社区)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村(社区)综合活动室正常运行、活动经费及文化管理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并得到保证;村文化综合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均建立健全日常活动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制定系列保障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市、镇两级的综合考核,及时督促落实工作。 </p>
2、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经营管理方式。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进行全面排查,依据排查结果,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经营管理方式。政府可通过公开招标,择优委托既有公共文化场馆专业管理经验,又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企业参与运营管理,以此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p>
3、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基层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培育具有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服务,增强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位的文化骨干融入基层文化队伍,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 </p>
4、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加强发挥当地文化部门的指导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