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及制造业大市,货运物流需求十分旺盛,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至2021年底,全市社会货运车辆达33401辆,高居全省第二。货运物流效率和成本是制造业选址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市的货运物流发展与深圳、广州等湾区先进城市差距较大,在申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方面也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实力相近的佛山。
主要体现在:货运通道规划建设不完善,客货混行严重,当前我市快速路体系尚不完善,使得物流货运交通须经过城市中心区域关键路段,影响物流运输效率和城市生活品质。物流发展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导致我市物流园区布局分散,且以低端仓储型企业为主,不能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建设高能级、现代化物流枢纽。运输结构不合理,高成本高耗能,货运运输仍以公路和水运为主,铁路利用率相对不足。在中投顾问发布的各市投资环境评估分析报告中,东莞市的物流运量规模评分(58.3),明显低于宁波(78.1)、苏州(68.9)、佛山(65),拉低了我市投资环境总体评分,不利于对外招商引资。本地物流企业发展不足,缺乏平台型、产业化大型现代物流领军企业的组织和集成,难以满足东莞制造业的物流需求,导致东莞生产的货物很大一部分通过域外物流企业运往境外,造成外贸数据严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东莞每年流失到深圳的外贸交易量超2000亿。
为此,建议:
建议1、完善货运通道规划,统筹提升货运交通组织效率和城市空间品质。
补充说明:建议由市交通运输部门牵头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尽快制定完善我市货运通道规划,并确立近期建设实施方案,强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支撑,建立完善货运通道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
建议2、强化物流枢纽、园区规划建设,提升用地效率。
补充说明:在现有《东莞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基础上,由市交通运输部门牵头自然资源、发改、商务等部门完善我市现代物流枢纽布局及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我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定位,统筹谋划市域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建设,充分衔接市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确保规划物流用地选址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借鉴周边城市经验,出台用地激励政策,加强对现有存量土地资源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
建议3、推动多式联运,持续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能耗。
补充说明:由市发改部门牵头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东莞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东莞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东莞港和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的联动,配备现代化转运设施,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组织开展水铁联运,实现货物多式联运物流组织形式的无缝衔接;改造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条件以及有利于城际运输和城市配送长短有机结合的物流基础设施。
建议4、加强行业资源整合,促进物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补充说明:由市商务部门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出台物流发展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物流产业的调控、引导和协调,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结盟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协作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实施土地、投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培育第四方物流企业成长,促进东莞物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建设统一的东莞市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内部信息化升级改造,形成多层级、全方位覆盖东莞市、辐射珠三角地区的物流信息网络。
建议5、积极融合先进技术,促进货运物流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
补充说明:建议考虑率先选取东莞港、立沙岛物流园、麻涌新沙港物流园、松山湖、滨海湾、各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等重点企业集中分布区域发展智能网联货车,提升货运组织效率与信息化水平。在货运运输车辆上,建议探索推广氢能货车应用,与水乡氢产业区实现产业衔接,努力实现我市货运物流体系与新兴产业上强强联合,整体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