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2年人口调查,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3.5%,按照国家老龄化社会标准,我市在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市老年人的主要活动为散步运动、聚集闲聊、打牌消遣等,活动形式枯燥单一,活动场所及空间有限,尤其大部分农村的老年人生活和文化活动状况更令人担忧,他们生活拮据,精神空虚颓废,终日沉迷于打麻将和买“六合彩”赌博等。丰富和培育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及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我认为,老年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基础,二者是相互支持和密不可分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可以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依,精神文化的丰富可以弥补老年人的精神空虚。
办 法:
1、以东莞地区最低工资为标准,提高老年人生活补贴,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在我市户籍老年人的收入大部份均来自于社保的退休金和市、镇、村所发放的各类补贴,企业单位的老年人退休金为1000元至1200元,农村户籍的老年人每月的各级补助及收入则在300元至800元之间,与目前东莞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无疑会让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各项负担倍感加重,根本无法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质量,更不用说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为此,建议政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补贴标准,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非住院治疗医药费用给予报销,以减轻老年人的生活负担。许多老年人因看病贵而避医的现状是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盲点。为此,建议政府出台60岁及以上老年人非住院治疗的报销政策,改善老年人的医疗现状,为他们提供更实惠和更健全的健康保障措施。
3、成立社区兴趣特长培训中心,弥补老年人的精神空虚感。空闲时间过剩是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此,他们占据各早茶场所、打牌消遣、待家看电视、跳广场舞等。原因在于他们缺失了精神寄托而无向可从。建议政府投资或组织赞助商捐资成立社区兴趣特长培训中心,设立不同的培训班,鼓励老年人参加学习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弥补其精神空虚。
4、各镇区定期举办各式老年人文体、康乐竞赛活动,让老年人延年益寿、身心健康。举办各项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令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而且还能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归属感。虽然我市已多次举办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钓鱼比赛、老年人文化艺术节比赛等活动,但由于属市一级的举办,其覆盖力和辐射力只局限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根本不能惠及到村、镇一级的老年人。建议把活动落实到镇区,由各镇区持续性及周期性组织和举办,并形成我市一特色文化活动,让老年人涌跃和主动参与。
5、加大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宣传力度。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关爱老年人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因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剧烈的竞争,令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社会和家庭所冷落。建议全民和全社会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和各活动场所进行关爱老人的宣传,弥补老人缺失的文化氛围,让社会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