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海地区的企业中,农民工占比超过80%。据测算,未来20年,我国将有2至3亿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相生的是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农民工进城,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收入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距。由此产生就业、工资、子女再教育、社会保障、住房、文化娱乐、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办 法:
一、降低农民工的积分入户门槛。目前,我国有新生代农民工1亿多人,占2.3亿职工人数的近一半。尤其是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公平与民主意识增强,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城市意愿强烈。但是,愿望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他们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立足,找不到归属感。东莞市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中,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行“积分落户”的政策,但这些积分落户政策,对于学历偏低、无技能职称证明的普通农民工来说,门槛仍然较高,建议降低条件,对稳定就业创业农民工的落户研究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让更多对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实际贡献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和谐感。
二、推进实现居住证一证多能的步伐。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对象,同时城乡福利差距大,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农村,由此形成了“候鸟式”、“钟摆式”迁徙,这些城市新移民面临的问题加剧了城镇化的难度。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居住证一证多能全省通用的步子,建立统一的基于实名制的身份认证体系,创造一个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使得城市新移民能够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计划生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得到保障和服务,与原有的市民共享公共服务。
三、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通过教育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也可以大大减轻社会维稳方面的压力。众所周知,在东莞市的各类案件中,流动人口犯案的数量占据了80%以上,如果我们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务工人员得到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择业和生活上得到质的改善和飞跃。虽然这只是很多流动人口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让一部分外来人员的头脑“富”起来,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上进的氛围。建议在人力资源部门的免费培训和圆梦100等活动之外,一是进一步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针对务工人员的具体需求定期开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二是把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派驻老师下企业开班。通过不断拓展教育渠道,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建立一个教育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有规划有布局的学习网络,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相信通过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善,新莞人对城市融入度会越来越高的。